
“宜春县”成立天下第一局——油茶局
宜春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油茶之乡”
宜春,“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原宜春县成立天下第一局——油茶局”,“中国名优特经济林油茶之乡”,“全国的油茶之乡”。
原宜春县1958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原宜春行署,1979年2月专门批准原宜春县成立天下第一局——油茶局,为政府职能部门,专抓油茶发展建设。
1999 年,经国家林业局和全国经济林协会评审,宜春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油茶之乡”。
宜春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优良品种小果油茶盛产基地。目前,全市有油茶林面积200万亩,约占全省油茶总面积的20%,占全市经济林面积的79.6%;全市常年油茶产量在8000吨左右,产值2亿多元。以县为单位,袁州区油茶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一。
宜春各县(市、区)中,油茶林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有7个,其中袁州区80.5万亩,是全国的油茶之乡,集中连片面积在万亩以上的乡镇有78个,其中3万亩以上的有26个。
油茶产业化龙头企业——青龙高科技股份公司的发展令人瞩目。该公司是青龙集团2001年收购原江西海天实业总公司后成立的,在3年多的时间里,青龙高科技股份公司已发展到年产值3000多万元的规模,生产茶油先后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质量认证,已经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野生山茶油与松花皮蛋、醇香茶油霉豆腐被合称为“宜春三宝”。
宜春的山茶油种植历史,源远流长,也是被业内人士所认可的。这样的好产品,应该被发扬光大!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先后被评为中国宜居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宜春历来是“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有历史文化遗址486处,名山名胜54处,尤其以唐代六大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商代吴城遗址、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观测台袁州谯楼、东汉葛玄采药炼丹之处、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阁皂山最为知名。
宜春古称“农业上郡”,以占全省11%的耕地、12%的人口,生产了全省1/6左右的粮、棉、油、猪和水产。宜春森林覆盖率达52.78%,林地面积1561.5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75%,是江西省重点林区和全国重点油茶、毛竹产区。宜春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海拔100-300米之间。
宜春有“山明水秀,土沃泉甘,其气如春,四时咸宜”之称,无霜期约275 天,年降雨量约1200mm,土壤PH值为5-6之间的红壤和黄壤为主,是油茶生长的最佳环境。从唐朝时起,宜春的茶油就被列为每年必须向朝廷进献的贡品,到明朝正德年间宜春开始大面积培育种植油茶。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宜春油茶发展,现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993年11月亲临宜春考察油茶产业,国家副主席曾庆红2004年10月亲临我市万华科技有限公司考察油茶加工;原林业部曾先后三次在宜春召开全国油茶生产现场会,对我市油茶产业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原宜春县早在1958年就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原宜春行署1979年2月专门批准宜春县成立天下第一局——油茶局,专抓油茶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围绕做大做强油茶产业,我市积极延伸油茶产业链,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狠抓油茶低改,扩大油茶高产面积,并推行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加大了对农户的支持力度,化解了农户的风险,提高了农民种植油茶的积极性,带动了油茶产业的发展。在产品研发上,不断向广度、深度和系列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有声誉的食用油、化妆品、中西药、茶皂素等油茶系列产品。目前,我市生产的“金世本香”牌山茶油和“润心”牌山茶油均已通过了国际质量管理标准、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绿色食品等多项质量认证,产品走俏国内市场,并已打入国际市场,价格比传统茶油高出3倍。“金世本香”牌山茶油被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指定为运动员专用食用油。
宜春的茶油历史源远流长,这样的好产品,应该被发扬光大!愿宜春的茶油人,能够一起努力,把我们宜春的茶油产业发展壮大!
“宜春县”成立天下第一局——油茶局
宜春被命名为“中国名优特经济林油茶之乡”
宜春,“全国油茶生产先进单位”称号,“原宜春县成立天下第一局——油茶局”,“中国名优特经济林油茶之乡”,“全国的油茶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