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业部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省委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做好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三篇文章,努力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贡献林业力量。
聚焦造林增绿,持续筑牢绿色发展基础。牢固树立科学绿化理念,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稳定全省森林覆盖率,让绿色成为江西最亮丽的底色。紧紧抓住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的有利契机,积极探索创新森林经营模式,着力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加快打造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江西示范”。重点抓好赣州、吉安、抚州中央财政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加强低产低效林改造,提升林质林相林效,着力构建健康优质、系统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力推进国有林场场外造林、国家储备林、碳汇林建设,让赣鄱大地绿水青山越来越绿,森林固碳增汇能力越来越强。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启动实施全省乡村绿化“百村千树”项目,打造一批乡村绿化美化亮点和精品,助力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振兴战略。
聚焦护林管绿,不断巩固绿色发展态势。以打造林长制升级版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林长制条例》,进一步健全林长制组织体系,推动各级林长主动协调解决森林湿地草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问题,形成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扎实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积极推动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井冈山国家公园、庐山国家植物园创建,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守护好自然生态、保护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让江西自然保护地这颗绿色明珠更加璀璨夺目。坚持系统观念,依法严格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力做好林业灾害防控,打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攻坚战;提升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坚决筑牢森林生态安全防线。全面开展全省古树名木普查并严格实行挂牌保护,动员全社会参与古树名木保护行动,确保全省古树名木资源底数清、有人护。精心筹办好第三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季活动,围绕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谋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之道,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江西。
聚焦用林活绿,充分激发绿色发展潜能。加快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推动江西由林业大省向林业强省迈进。将油茶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来抓,贯彻落实好《江西省山茶油发展条例》,精心组织实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建设3个油茶科技综合示范站、35个油茶服务中心、100个山茶油加工小作坊改造升级示范点、350个高产油茶示范基地,大力推行良种良法。分区域选择油茶重点县建设具备良种繁育、高产示范、精深加工等多功能的油茶产业示范园区。支持油茶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提高油茶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率。加强江西山茶油品牌建设,持续拓宽山茶油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加快竹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毛竹丰产林基地、笋用或笋竹两用林基地及雷竹新造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竹产业重点县建设竹产业园区,培育笋竹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开发笋竹绿色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做强竹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竹产品销售服务中心等交易平台。办好第十二届中国竹文化节,加快竹博园、竹文化展览馆等设施建设,开发笋竹基地研学观光、竹林生态康养等产业。打造林下经济“一县一品”产业发展新业态。积极引导各地结合资源现状、经营传统和优势特色,科学选择发展品种,合理规划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特别是对森林药材等林下种植采取分品种、分区域管理,鼓励重点县发展特色森林药材,打响“铜鼓黄精”“德兴覆盆子”“崇仁灵芝”等特色品牌。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产业,建设一批森林康养基地和森林旅游示范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聚焦兴林享绿,全面提升绿色发展效益。持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挥林权流转平台和要素交易平台作用,开展林权、林业碳汇、湿地占补平衡指标及大宗林产品交易,让林业生态产品能抵押、能交易、能变现。不断巩固国有林场改革成果,创新国有林场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政策支持体系,推动国有林场通过“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实行“二次创业”,焕发国有林场发展新活力。积极探索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有序推进林权收储机构试点和湿地资源运营机制创新试点,增加林业生态资产的溢价,让山区群众的青山变金山、资源变资产。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生态公益林、天然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力度,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差异化生态保护补偿体系。加强对万年县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工作的指导,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碳汇试点工作,指导各地以CCER项目试点为抓手,抓紧储备、开发一批林业碳汇项目,让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