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SCD期刊《中国油脂》发表题为《鲜油茶果快速制油工艺研究》的研究论文。湖南大三湘茶油股份有限公司的杨友志工程师和贵州大亨油茶科技有限公司陈劲松工程师分别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成果[2021]一般044)支持。传统油茶果制油工艺流程一般包括采收、堆沤、 人工脱蒲、晾晒或烘干、炒制、蒸煮、压榨、过滤获得 原油,原油再经精炼获得稳定的成品油。其中爆蒲处理主要以堆沤暴晒使油茶果爆开,再经人工拣选去除果壳,这种方式耗时长,需要7~10d,且极易受天气影响,另外长时间堆沤会增加油茶籽油酸值,导致油茶籽油的品质降低。也有为了缩短去壳时 间,采用直接烘干方式爆蒲。但是由于果壳厚,纤维含量高,导致烘干时间较长,能耗过高。油茶籽 的干燥处理主要为整籽烘烤干燥,受籽壳和颗粒度限制,烘干时间较长,升高烘干温度虽能提高烘干效率,但易造成有害物产生。压榨原油一般需要经过精炼才能获得质量达标的成品油,但精炼易造成 油茶籽油活性营养成分的损失,且高温精炼易 产生缩水甘油酯等风险因子。 鉴于此,本研究改进传统制油工艺,对油茶果处理、油茶籽处理、压榨原料配比和原油处理等工序参数进行改进,在油茶果干燥时采用先将油茶果整果破壳再鼓风加热干燥的方式,达到蒲、壳与 仁分离的目的,得到的油茶籽仁经破碎烘干后进行压榨制油,再经冷冻过滤得到成品油。结果表明:油茶果干燥采用先压破果壳再鼓风加热可节约爆蒲(果壳炸开)时间0.5 h;油茶籽仁最佳烘干条件为烘干温度140 ℃,油茶籽仁颗粒直径6~8 mm,采用鼓风干燥;油茶籽仁含水率和油茶籽壳添加量对出油率有明显的影响,在添加30%油茶籽壳条件下,当含水率为3%时,出油率最高;油茶籽原油采用冷冻过滤得到的成品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和苯并芘含量分别为0.6 mg/g、0.2 g/100 g和3 μg/kg,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且储存稳定性优于常温过滤。该工艺节约了油茶果制油时间,提高了出油率和成品油的储存稳定性,可实现油茶籽油的快速制备。
转:中国油脂
【声明】本站转载文章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但不对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作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我们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我们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