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光临宜春市油茶产业综合服务平台!

联系我们

手机端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平台首页  > 种植技术  > 查看详情

油茶丰产栽培实用技术

日期:08-09  点击:2208  属于:种植技术

第一章    油茶概况

第二章油茶良种资源

第一节    油茶良种选育概况

一、油茶优树选择和采穗圃的营建

二、油茶优良类型和农家品种

三、优良家系选育

四、优良无性系选育

五、杂交育种

六、其它育种

第二节    主要栽培物种

   第三节   主栽优良新品种

一、国家审定良种

二、地方区域良种

第三章油茶良种繁育技术

第一节    油茶的实生繁殖技术

第二节  油茶撕皮嵌接法

第三节   改良拉皮切接

第四节   芽苗砧嫁接规模化育苗技术

第五节  油茶扦插育苗

第六节    油茶采穗圃建设

一、采穗圃的概念、种类

二、采穗圃建立的方法

三、采穗圃的管理

第四章油茶配套栽培与利用技术

第一节    油茶的生长特性

一、生态学特性

二、生长发育特性

第二节    油茶的栽培技术

一、培育良种壮苗

二、规划造林

三、油茶幼林管理

四、油茶成林管理

第三节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二、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第四节油茶低产林改造

第五节油茶冻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油茶冻害的原因

二、油茶冻害的主要症状

三、油茶冻害的防御措施

四、油茶冻害的补救措施

第六节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

一、油茶籽的采收和粗加工

二、茶油精炼和深加工

三、茶枯的综合利用

四、茶壳的综合利用

附录

1. 油茶周年管理技术措施

2. 茶籽油标准(GB11765-2003)

 

 

前 

 

油茶是我国主要的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湖南、江西和广西等省(区)是其主要产区。用种子榨取的茶油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优质食用油,长期食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预防和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油茶还能通过油脂的深加工生产高级保健食用油和高级天然护肤化妆品等,茶油的副产品茶枯饼可提取茶皂素、制刨光粉和复合饲料,茶壳可提糠醛、鞣料和制活性炭等,通过综合利用还可以大大提高油茶经济效益。我国是个多山国家,特别是南方低山、丘陵和岗地,有利于发展木本油料植物。油茶新品种产油高于油菜等草本油料,而且还具有一年种植、多年收益的特点。不但能开发与活跃山区和农村经济、提高农户收入,还能满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食用油的不断提高的需求。2006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将油茶作为增加林农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举措之一。湖南、江西等油茶产区也制订相应的油茶产业发展规划,对油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为此,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林业实用技术系列丛书之油茶卷,旨在为林业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林农服务。

本书共分为四章,重点介绍了油茶的基本概况、良种选育、资源现状,和良种繁育技术等。主要回答了油茶是什么、为什么要种油茶、种什么样的油茶和如何种好油茶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全书尽可能体现通俗、实用和可操作等特点,对油茶经济价值、生物学特性、良种的选育过程及其配套丰产栽培技术等进行详细介绍;还重点介绍了具有一定生产应用价值的油茶近缘种11个,以及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63个油茶优良品种的主要特性和经济性状,对其中55个优良品种配了相应的特征照片。

该书以国家林业局重点项目“油茶优良品系区域化试验(2004-01)”的全国攻关协作组为核心主体,共同进行编著。全书由陈永忠统稿汇总整理,并广泛征求相关专家和同行的意见而成。

由于作者水平局限,书中不足之处,真诚地盼望各位读者不吝赐教!

编者

 

第一章 油茶概况

 

油茶是我国主要的经济林木,与油棕、油橄榄和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湖南、江西和广西等省(区)是其主要产区。油茶在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已有2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由于油茶产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等原因,造成油茶有很多别名,如“员木”、“茶”、“茶油树”、“山茶”、“南山茶”、“楂、楂木或槎”等等。油茶种子榨取的茶油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优质食用油,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耐贮藏,长期食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预防和治疗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油茶还能通过油脂的深加工生产高级保健食用油和高级天然护肤化妆品等,茶枯饼可提取茶皂素、制刨光粉和复合饲料,茶壳可提糠醛、鞣料和制活性炭等。通过综合利用可大大提高油茶经济效益。

我国现有油茶面积约333万公顷并以普通油茶为主,年产茶籽80万吨,产油20多万吨。涉及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8个省(区)。20世纪50年代前,油茶生产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的半野生状态,50年代中期,全面开展油茶生产运动,十年内面积增加了约160万公顷,茶油年产量从1953年的5万吨提高到1959年的13万吨;70年代开展油茶科研,广泛开展油茶优树和农家品种的选育,同时开展了油茶的更新改造,建立油茶示范场,平均年产茶油11万吨;80年代茶油年产量在11~13万吨。90年代以来,随着群众和地方政府对油茶认识的提高,油茶科研工作的深入和新成果的推广,油茶优良无性系等良种的大规模应用,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油茶生产的支持力度,给予油茶生产注入和活力,油茶生产真正进入了平稳的发展轨道,全国年产量稳定在13万吨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产量突破了20万吨。

我国人多地少,粮油供需矛盾突出,优质食用油约60%依靠进口。而油茶作为我国南方最重要的实用植物油资源,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与潜力。一是适生范围广。作为油茶主产区,我国14个省区的低山丘陵地区均可栽植,也适宜于复合经营,可以充分利用边际性土地来发展,不与粮争地。二是茶油品质好。茶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还含有特定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医疗保健功效,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食用植物油。三是经济价值高2007年油茶籽销售价突破6000元/吨,毛油价格高达4万元/吨,茶油副产品茶枯价格也达到1800元/吨。四是生态功能强。油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四季常绿,耐干旱瘠薄,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优良树种,在南方红黄壤土地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中广泛应用。因此,充分利用我国南方低丘、岗地和边际性土地,大力发展油茶产业,对于促进油料生产、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茶油除了作为食用油之外,通过深加工作为化妆品的原料油和基质油,可开发各种护肤、护发、按摩、防晒化妆品和香波系列产品。茶油还可制取油酸、硬化油和硬脂酸,是生产肥皂、人造奶油、橡胶硬化剂、玻璃纤维乳化剂、塑料工业、机械工业的软化剂、润滑剂以及机械润滑油等工业品的原材料等等。油茶果实榨油后产生的枯饼,可提取残油、茶皂素等。茶壳是油茶果的果皮。是提取糖醛、木糖醇和拷胶等工业原料、以及制作高级食品用活性炭的良好原材料,还能作培养基生产食用菌等等。

 

第二章油茶良种资源

第一节    油茶良种选育概况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油茶良种选育的研究工作,目前已选育出一批优良农家品种、优良家系、优良无性系和优良杂交组合等油茶良种,目前应用于生产的有200余个。通过结合油茶工程项目,已更新改造和新造林10多万公顷,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油茶优树选择和采穗圃的营建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各油茶产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优树选择工作,通过调查预选、初选、复选和决选四个必要的步骤,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共选出了油茶优树1600多株,以大树换冠法营建油茶优树收集圃153公顷。为油茶育种奠定充实的材料基础。

二、油茶优良类型和农家品种

农家品种是介于类型与品种之间的育种群体,是群众通过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对一些具有特殊性状的优良类型进行集团或单株混合选择而形成了适应该地区气候和环境的地方品种,并成为该地区的主栽品种。20世纪70年代通过调查选育,全国共选育出优良农家品种20多个,先后建立油茶母树林1689公顷,实生种子园400多公顷。目前所选育的优良家系与优良无性系大多是从这些优良农家品种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单株。1980年,由全国油茶良种繁育协作组组织,将各主要产区所选育出的12个油茶农家品种和类型,在湘、赣、桂、粤、闽、浙、皖、鄂、贵和豫等省(区)的26个试验点进行区域性试验。经过十多年的系统研究,选出了岑溪软枝油茶、永兴中苞红球、衡东大桃等优良农家品种,并划分出了各优良品种的适生区域带等。

三、优良家系选育

优良家系是在的优树基础上通过品比试验选育的,后代的集团增益要比自然种群高15%以上。优树决选后,将其种子分别育苗,按一定的试验设计营造林进行实生子代的品种比较试验,这些通过品比试验所选育出来的优树子代群体就称为优良家系。优良家系是采用实生繁殖,虽然子代群体间在表型和经济性状上出现多样性,但不同于传统方法上的自然种群的实生繁殖。而且,优良家系以实生苗育种造林,技术要求和造林成本相对较低,群众易于掌握和接受。

四、优良无性系选育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油茶优树选择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各种无性系测定林开始了油茶优良无性系的鉴定选育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按照全国油茶攻关协作组制订的选育程序和标准,先后选育出了200多个油茶优良无性系。油茶优良无性系是经过优树选择、采穗圃观测和当代鉴定的系统程序选育出来的,采用无性繁殖又能充分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具有早实、丰产和稳产的特点。现在油茶优良无性系已成为我国油茶生产上最重要的良种资源,如湖南省的“湘林系列”、江西省的“赣无系列”和亚中心的“长林系列”等等。

五、杂交育种

20世纪70年代,就在油茶种内和山茶属植物间开展了杂交育种工作,“吸管套柱法”的使用不但了提高工效,而且节省了成本。湖南省林科院经十多年的努力,首次选育出“XLH13”等五个优良杂交组合;在进行授粉生物学特性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因雄蕊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的油茶“雄性不育系”优良无性系,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提出了在油茶优良无性系选育的基础上开展油茶“两系”杂交育种的研究工作,选育出了产量和经济性状不低于油茶优良无性系的杂交组合,建立杂交种子园,利用优良杂交种育苗,育苗技术极为简便,一年出圃,缩短了育苗时间,降低了成本和造林难度,从而调动起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大大加速了油茶良种化进程。

六、其它育种

在开展农家品种、优良家系和优良无性系选育的过程中,以选择育种为中心主线,在抗性选育、辐射和杂交育种上也作了不同程度的尝试和研究。常规育种周期相对更长;而且一些特殊性状还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随着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油茶育种工作者也在常规育种的基础上,探讨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定向育种,如通过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育种,通过基因工程进行品质和性状改良,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和教学单位正在从事油茶优良无性系的RAPD标记和cDNA、EST文库的构建和功能基因表达检测研究等基础性研究工作,通过对油茶杂交子代和优良单株等育种材料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分离出具有经济价值的目标基因,为油茶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具体指标,可缩短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和减少育种的盲目性。这不但对当前油茶科研和生产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对将来油茶开展基因工程定向育种缩短周期、提高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主要栽培物种

油茶广义上是指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中种子含油率较高、且有一定栽培经营面积的树种的统称。山茶属(Camellia)目前已知的种有238个,其中种子含油率高的有50多个。以普通油茶(Coleifera A)分布最为广泛,其它如小果油茶(C.meiocarpa)、滇山茶(C.reticulata)、浙江红花油茶(C.chekangoleosa)、攸县油茶(C.yuhsiensis)和越南油茶(C.vietnamensis)等在一些特定的地方有很好的栽培面积。以下介绍一些主要栽培的物种:

1. 普通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又名油茶、中果油茶等。

它是我国目前的主栽物种,主要形态特征为灌木或小乔木,高达7米。叶革质,椭圆形。花白色,顶生,花瓣5-7,分离。蒴果,直径1.8-2.2cm。种子含油30%以上,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8.03%,硬脂酸1.05%,油酸81.91%,亚油酸8.05%,亚麻酸0.51%。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18个省区,湖南、江西和广西是其中心产区。

2. 小果油茶Camellia meiocarpa Hu.)又名江西子、小茶、鸡心子等。

灌木或小乔木,分枝角度小。叶椭圆形,长2.5-5.5㎝;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开白色花,花瓣5-8枚,倒披针形。朔果于10月上旬成熟,通常为球形、桃形、近橄榄形,果皮极薄,每果有1-3粒种子。单果平均重3.4-16.0g,鲜出籽率44-58%,干籽出仁率66-70%,种仁含油率40.02-48.52%,干籽含油率20.5-31.6%。

3. 攸县油茶(CamelliayuhsienensisHu.)又名长瓣短柱茶、野茶子、薄壳香油茶。

常绿灌木,树皮灰白色或黄褐色,分枝角度小;叶多为宽卵形、椭圆形,先端渐尖。2月中旬至3月底开花,花白色,花瓣5-7枚;朔果10月底成熟,中等大小,果皮极薄。平均果重6.0(3.4-18.0)g,每果有子1-12粒。鲜出籽率和干出籽率很高,油质好。主要分布在湖南中部、江西、湖北、贵州和云南等地。

4. 越南油茶Camellia vietnamensis Huang.)又名大果油茶、华南油茶、高州油茶、陆川油茶。

乔木,高4-8m,枝叶茂密,灰褐色;叶多为椭圆形,花期在11月下旬至元月,花白色,10月底至11月初果熟,朔果球形,中等大,平均果重38.0(25-140)g。为南亚热带主要栽培种。

5. 栓壳红山茶Camellia phellocapsa Chang. et Lee.)又名茶陵红花油茶、野茶子。

常绿小乔木。叶互生,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花鲜红色,喇叭状,朔果球形或倒卵形,中等大小(图6-19)。鲜出籽率38-46%,出仁率48-60%,种仁含油率54-64.7%,全籽含油率27.0-31.5%。油脂理化性质:比重(15℃)0.9217,酸价2.1,皂化价191.73,碘价81.29,折光率(25℃)1.4693。主要分布在湖南东部丘陵地带。

6. 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又名浙江红山茶。

常绿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平滑;叶长椭圆形,边缘疏生短锯齿;花芽单生枝顶,花艳红色,2月中旬至3月下旬开放,花瓣5-7枚,朔果,每果有7-10粒种子,9月中旬果熟,多为红色,球形或桃形。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和湖北等地。

7. 南荣油茶Camellia nanyongensis Hu.)灌木,一年生枝褐色无毛,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白色,10-11月开放。朔果小,每果有种子1-5粒。主要分布在广西韶平县南荣乡一带。

8. 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又名滇山茶、野山茶、红花油茶等

常绿乔木,叶长椭圆形,长4.0-9.7㎝。花单生于小枝顶端,呈艳红色,花瓣5-6枚。朔果,果大,平均果重60-100g。每果有种子4-16粒。分布在云南省腾冲、龙陵、保山等县。腾冲红花油茶播种后8-9年才能开花结果,15年进入盛果期,花成果率高,种仁含油率高,油质好,是高寒山区的油用物种。

9. 溆浦大红山茶(Camellia magniflora Chang.)。

常绿乔木,单生或丛生,树高4~6m。叶厚革质,互生,长椭圆形。花粉红、紫红,花瓣一般6~7片,倒卵圆形,2~4月开花,花期长。蒴果扁球形,三室,每室有种子4~8粒,果实于10~11月上旬成熟。果实出种率15%,种仁含油率50.76%,其油脂酸值0.754,碘值87.91,皂化值185.59,折光指数(25℃)1.4660,比重0.90118~0.91890。

1983年在湖南怀化发现,1985年由中山大学山茶科植物分类专家张宏达教授鉴定而定名。主要分布于湖南中西部雪峰山脉海拔600~1000m的中低山区。溆浦大红山茶染色体数达到120条,为山茶属基数(n=15)的8倍,是山茶属内罕见的天然八倍体。对研究山茶属物种的起源分化及多倍体育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10. 广宁红花油茶Camellia semiserrata Chi.)又名红花油茶,南山茶,大果红花油茶。

乔木,直立性强。叶大,长10-20㎝。花艳红色,2-4月盆状或杯状开展,花瓣6-9枚。朔果大,果重200-1200g,鲜出籽率12-15%,每果有10-21粒种子,种子大。本种有两个变种:一是苍梧红花油茶,主要区别在于子房秃静无毛;另一是白花南山茶,主要区别在于花瓣白色。广宁红花油茶分布于广东和广西南部,喜高温高湿的南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温度在20℃左右。

11. 博白大果油茶Camellia gigantocarapa Hu.)又名赤柏子。

高大直立的常绿乔木,树高8-12m。叶革质椭圆形,长8-19㎝,花白色,直径8-9㎝,萼片10-12枚。子房3室,每室有胚珠5-9个。朔果,黄褐色,球形或梨形。果大,重400-1000g,果皮厚1.0-2.5㎝,鲜出籽率12-18%,每果有9-24粒种子。博白大果油茶适宜在高温多雨的南亚热带地区生长。

第三节    主栽优良新品种

从栽培油茶的经济效果看,普通油茶比其它物种有较多的优良性状。根据果实成熟期的早迟,可分为秋分籽、寒露籽、霜降籽和立冬籽等不同品种群类型。以霜降籽类型为主体,并从中形成了很多栽培品种。品种是指在特定区域和条件下,具有比较一致的特性和相对一致的遗传基础,而且在生产上具有经济价值的群体。目前,我国油茶的栽培品种都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主要有农家品种、优良无性系、优良家系和优良组合等,可根据品种的适生特性和各地具体情况选择应用。现将一些国内主要良种简介如下:

一、国家审定良种

在各地选育的良种中,经省内外区试试验表现良好,通过国家良种审定的优良品种。目前已通过国家林业局良种审(认)定的油茶良种有19个,其中湖南5个,江西7个,广西4个,浙江3个。现简介如下:

1.湘林1号。别名羊古老1号,区1号,是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2006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13-2006。湘林1号树势旺盛,树体紧凑,枝条分枝角40°左右,树冠自然圆头形或塔形,湖南通常于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5-6瓣,叶椭圆形,墨绿色至绿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实橄榄形,红黄色,每500克果数15-30个,鲜出籽率46.8%,干籽含油率35%,鲜果含油率8.869%。丰产性能好,四年平均产油722.5kg/hm2。适用于各主要油茶产区。

2.湘林104.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4年选育出来的“寒露籽”优良无性系。2006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14-2006。树冠自然圆头形,花期稍早,湖南通常于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5瓣,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中旬,果球形或桔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15-50个,心室3-4个,鲜出籽率42.25%,干出仁率66.61%,种仁含油率49.56%,果油率8.7550%。单位冠幅产果量1.37kg,产油量839.7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92.8%。

3.湘林XLC15。别名湘林210,茶陵166、攸17。是湖南省业科学院和湖南攸县油科所于共同选育出的优良无性系。2006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015-2006。树冠自然圆头形,树势旺盛、树形开张,湖南通常于10月底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6-7瓣,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桔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15-30个,鲜出籽率44.8%,干籽含油率36-41%。四年平均产油618.75kg/ hm2.适于湘、赣、桂、浙等油茶主产区。

4. 湘5。别名湘林1号。2006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R-SC-CO-006-2006。灌木;散开型,基部以上分枝繁荗,树冠近球形;叶革质,椭圆形,中等大小;花白色,顶生、单生或并生;花瓣5-7,分离,倒卵形,花期10~11月;蒴果,黄球形,中等大小,果期10月。

5. XLJ14。是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2003年选育出的优良家系. 2006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R-SC-CO-005-2006。灌木;披散型,枝叶紧凑成锥形;叶革质,中等大小,表面光亮;花白色,顶生、单生或并生;花瓣5-7,倒卵形;雄蕊多数,外轮花丝合生,花期10-11月;蒴果,有浅棱,红橄榄形,果期10月。适用于各主要油茶产区。

6.赣抚20。由江西省抚州地区林科所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004-2007。树体生长旺盛、树冠紧凑,分枝均匀。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6-8瓣,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30-58个,鲜出籽率46.7%,干仁含油率60.1%,干籽含油率39-42.2%。鲜果含油率11.8%,年平均产油量1188kg/hm2

7.赣石84-8。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003-2007。国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5瓣,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卵形或橄榄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38-70个,鲜出籽率56.0%,干仁含油率62.7%,干籽含油率40-43%。鲜果含油率14.2-17.2%。平均冠幅产果量0.26kg/m2,年平均产油量1842kg/hm2

8.赣无1。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007-2007。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橄榄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30-58个,鲜出籽率56%,干仁含油率54.4%,干籽含油率38.2%。鲜果含油率13.4%,平均冠幅产果量0.13kg/m2,年平均产油量达1009.5kg/hm2

9.赣兴48。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006-2007。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青红或红色,每500克果数50-80个,鲜出籽率40.5%,干仁含油率56.7%,干籽含油率40-43%。鲜果含油率10.1%,年平均产油量达1089kg/hm2

10.赣永6。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005-2007。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卵或球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50-76个,鲜出籽率52-56%,干仁含油率44.1%,干籽含油率38-40%。鲜果含油率9.3%,年平均产油量达879 kg/hm2

11. GLS赣州油1号。由江西省赣州市林科所于1998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2年通过国家林业局良种审定,证书号为:国S-SC-CO-012-200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底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球或卵形,青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16-30个,鲜出籽率38-42%,干出籽率20.47%;种仁含油率48.47%;干籽含油率34-37%。鲜果含油率6.13%。产油量1008.72kg/hm2。适宜江西等南方油茶中心产区。

12.GLS赣州油2号。由江西省赣州市林科所于1998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2年通过国家林业局良种审定,证书号为:国S-SC-CO-013-200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底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花瓣倒心形,6-7瓣,叶椭圆形,果实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卵球或橄榄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8-46个,鲜出籽率40-44%,干出籽率25.20%;种仁含油率58.33%;干籽含油率37-40%。鲜果含油率9.16%。单位冠幅产果量1.501kg,产油量966.75kg/hm2。适宜江西等南方油茶中心产区。

13. 岑溪软枝油茶。由广西林科院经过十多年系统选育出来的良种。2002年通过国家林木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国S-SC-CO-011-2002。主产于广西岑溪市、藤县、苍梧一带,以枝条软韧,挂果下垂而得名。属普通油茶霜降类型的一个农家品种。岑溪软枝油茶最主要的形态特征是分枝角度大,叶大枝软,冠幅大。具有速生高产,适应性强的特点,比一般品种提早1-2年开花结果;产量高1-2倍。种植后3-4年开花,7年进入盛产期,广西林科所试验林10年生产油达400㎏/hm2,丰产年可达915㎏hm2。含油率高达51.37%左右;油质好,酸价为1.06-1.46,折光系数1.4672。

14. 桂无2号。广西区林科院1990年选育出来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已通过国家林业局和广西区良种审定(桂S-SC-CO-025-2004、国S-SC-CO-011-2005)。具有早实丰产、适应性广、抗炭疽病等特性。四年平均产油量798.6 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产159.07%,;果油率10.2%,鲜出籽率47.0%,干出籽率27.0%,种仁含油率53.60%。

15. 桂无3号。广西区林科院1990年选育出来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已通过国家林业局和广西区良种审定(桂S-SC-CO-026-2004、国S-SC-CO-012-2005)。早实、丰产、油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四年平均产油量798.75 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产159.07%;果油率10.97%,鲜出籽率51.0%,干出籽率28.5%,种仁含油率54.73%。

16. 桂无5号。广西区林科院1990年选育出来的油茶优良无性系,已通过国家林业局和广西区良种审定(桂S-SC-CO-028-2004、国S-SC-CO-013-2005)。生长快,结果早,适应性强。四年平均产油量650.40 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产111.3%;果油率8.37%,鲜出籽率49.5%,干出籽率26.3%,种仁含油率51.32%。

17. 亚林1。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选育出来的霜降籽类型油茶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证书号为:S-SC-CO-011-2007。树势旺盛,冠开张,分枝力强,果实红桃形,抗病力强。每公顷产油525.1kg,鲜出籽率45.98%,种仁含油率47.35%。

18. 亚林4。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选育出来的霜降籽类型油茶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证书号为:S-SC-CO-012-2007。树势旺盛,冠开张,分枝力强,果实红球形,抗病力强。每公顷产油684.0kg,鲜出籽率46.04%,种仁含油率50.99%。

19. 亚林9。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选育出来的霜降籽类型油茶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国家良种审定,证书号为:S-SC-CO-013-2007。树势旺盛,冠开张,分枝力强,果实红球形,抗病力强。每公顷产油606.8kg,鲜出籽率49.45%,种仁含油率48.0%。

二、地方区域良种

地方区域良种是指通过各地省级林木良种审定的优良品种,目前已公布的省级审(认)定良种约有120多个,其中湖南60多个,良种证编号(1998)湘S-9639-co2到湘S-9687-co2,湘S0701-co2到湘S0705-co2,湘S0706-co1a和湘S0707-co1b到湘S07011-co1b共60多个;江西省赣S-SC-CO-006-2003到赣S-SC-CO-018-2003和赣R-SC-CO-004-2003到赣R-SC-CO-032-2003共52个,以及广西区4个,安徽4个等。现将应用较广泛的简介如下:

1.油茶无性系22。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湖南省良种审定,良种证号:湘S0703-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实球形,青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15-30个,粒较大。鲜出籽率46-50%,干籽含油率31-36%,果油率7.8-8.3%。

2. 油茶无性系23。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湖南省良种审定,良种证号:湘S0704-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实球或桔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16-40个,鲜出籽率42.23%,干籽含油率30-35%,果油率7.3-7.9%。

3. 油茶无性系8。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湖南省良种审定,良种证号:湘S0702-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实球或桔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15-30个,鲜出籽率42-46%,干籽含油率31-37%,果油率8.1-8.6%。

4.油茶无性系6。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湖南省良种审定,良种证号:湘S0701-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桔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15-35个,鲜出籽率43.3%,鲜果含油率7.64%,每公顷产油为577.63kg,产量高,丰产性能好,抗病性强。

5.油茶无性系26。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7年通过湖南省良种审定,良种证号:湘S0705-co2。树势旺盛,分枝力强,抽梢早。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1月上中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25-40个,每公顷产油617.4kg,鲜出籽率36.33%,种仁含油率45.43%。果油率5.10%。抗病力强。

6.湘林67。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1998年通过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湘S9659-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上中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球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0-40个,鲜出籽率46.79%,干出仁率68.30%,种仁含油率60.35%。鲜果含油率9.076%。产油量1044.45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107%。

7.湘林69。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1998年通过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湘S9660-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中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1-40个,鲜出籽率38.66%,干出仁率69.19%,种仁含油率55.48%。鲜果含油率12.970%。产油量1132.65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124%。

8.湘林70。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1998年通过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湘S9661-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中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18-40个,鲜出籽率44.0-50%,干出仁率76.07%,种仁含油率57.32%。鲜果含油率11.952%。产油量872.85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73%。

9.湘林78。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1998年通过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湘S9663-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中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或卵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0-40个,鲜出籽率44.5-47.0%,干出仁率64.37%,种仁含油率48.95%。鲜果含油率8.037%。产油量818.7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56%。

10.湘林81。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1998年通过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湘S9664-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中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或桔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17-35个,鲜出籽率49.3%,干出仁率64.54%,种仁含油率49.90%。鲜果含油率10.097%。产油量1102.65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118%。

11.赣190。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30-56个,鲜出籽率44.6%,干仁含油率55.6%,干籽含油率37-39.5%。鲜果含油率7.1%,年平均产油量达820.5kg/hm2

12.赣447。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体生长旺盛、树冠紧凑,分枝均匀。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30-56个,鲜出籽率46.7%,干仁含油率60.1%,干籽含油率38-41.5%。鲜果含油率11.8%,年平均产油量达1188kg/hm2

13.赣石83-1。由江西省宜丰县石市乡(林科所)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25-51个,鲜出籽率50.7%,干仁含油率52.3%,干籽含油率35-38%。鲜果含油率11.1%,平均冠幅产果量0.13kg/m2,年平均产油量达945kg/hm2

14.赣石83-4。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直径5.5-7.0cm,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卵形或橄榄形,青红或青黄色,每500克果数30-56个,鲜出籽率42.5%,干仁含油率55.7%,干籽含油率41-43%。鲜果含油率10.8%,年平均产油量达913.5kg/hm2

15.赣石84-3。由江西省宜丰县石市乡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卵球形,青黄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30-58个,鲜出籽率42.5%,干仁含油率55.7%,干籽含油率39-42%。鲜果含油率10.8%,年平均产油量达913.5 kg/hm2

16.赣无11。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青黄色,每500克果数25-50个,鲜出籽率51.4%,干仁含油率57.8%,干籽含油率39-42%。鲜果含油率12.4%,年平均产油量达1383 kg/hm2

17.赣永5。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有脐,青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40-66个,鲜出籽率50.1%,干仁含油率48.2%,干籽含油率34-37%。鲜果含油率7.4%,平均冠幅产果量0.14kg/m2,年平均产油量达996kg/hm2

18.赣8。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8-45个,鲜出籽率47.9%,干籽出仁率57.5%,干仁含油率53.9%,鲜果含油率8.5%,年平均产油量达1089kg/hm2(2-026)

19.赣兴46.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或卵形,青或青红色,每500克果数48-80个,鲜出籽率52.1%,干仁含油率45.1%,干籽含油率34-40%。鲜果含油率8.1%,年平均产油量达952.5kg/hm2

20.长林53号。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中心于1995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3年通过江西省林木良种认定,证书号为:赣R-SC-CO-004-2003。平均树高1.82米,每株平均产果量2.79kg,每平方米产果量2.08kg,每千克鲜果数40个,每平方米平均产油量0.135kg,每公顷平均产油量885.75kg,与对照比增产189.2%。鲜果出籽率为56%,干出籽率32%,种仁含油率43.58%。果形呈葫芦形,红绿色,大果。

21.GLS赣州油3号。由江西省赣州市林科所于1998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3年通过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证书号为:赣S-SC-CO-009-2003。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底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球或长卵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5-37个,鲜出籽率42-45%,干出籽率26.47%;种仁含油率52.62%;干籽含油率35-38%。鲜果含油率9.33%。产油量861.6kg/hm2

22.GLS赣州油7号。由江西省赣州市林科所于1998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2003年通过江西省林木良种审定,证书号为:赣S-SC-CO-013-2003。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底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中下旬,果球形,青色,每500克果数18-30个,鲜出籽率38-42%,干出籽率22.05%;种仁含油率54.86%;干籽含油率36-40%。鲜果含油率7.10%。产油量721.5kg/hm2

23.岑软2号、3号。从优良农家品种岑溪软枝油茶中筛选出来的高产无性系。2004年通过广西区林木良种审定,证书号为:S-SC-CO-023-2004。其主要特性是:(1)速生,早结:岑软2、3 号造林后2年开花,3年结果,5年进入盛产期。(2)高产、稳产:岑软2号、3号经5~8年生时年平均产油分别达到924.675kg/hm2938.475kg/hm2;最高年产量:2号为1240.5kg/hm23号2163.15kg/hm2。(3)含油高,油质好:岑软2、3号种仁含油率为51.37%和53.60%,果油率为7.06%和7.13%,酸价分别为1.34和0.55。(4)抗性强,适应性广:岑软2、3号有较强的抗病虫害和抗旱、抗寒能力,在高山陡坡或低丘平地、土质好或较差的地方都生长良好。(2-033)

24.桂无1号。广西区林科院1990年选育出来的油茶优良无性系。2004年通过广西区林木良种审定,证书号为:S-SC-CO-024-2004。具有早实、丰产、油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四年平均产油量868.62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产181.79%,鲜出籽率39.0%,干出籽率24%,种仁含油率52.39%。

25.桂无4号。广西区林科院1990年选育出来的油茶优良无性系。2004年通过广西区林木良种审定,证书号为:S-SC-CO-027-2004。具有早实、丰产、油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平均产油量749.535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产143.16%,鲜出籽率35.5%,干出籽率25.0%,种仁含油率54.71%。

26.湘林92。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1998年通过湖南省林木良种审定,良种证号为湘S9641-CO2。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或桔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7-50个,鲜出籽率50.85%,干出仁率57.95%,种仁含油率44.00%。鲜果含油率7.448%,产油量768.45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53%。

27.湘林97。由湖南省林业科学院于1990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球形或卵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21-40个,鲜出籽率43.41-46.4%,干出仁率68.59%,种仁含油率50.51%。鲜果含油率10.862%。产油量901.5kg/hm2,比参试无性系平均值增幅78%。

28.赣68。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中下旬至12月中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卵形,橄榄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30-50个,鲜出籽率40.9%,干仁含油率65.6%,干籽含油率40-42.6%,鲜果含油率7.2%,年平均产油量达942kg/hm2

29.赣无12。由江西省林业科学院于1999年选育出来的优良无性系。树冠自然圆头形,湖南通常于10月下旬至12月下旬开花,花白色,果实成熟期10月下旬,果卵球形或橄榄形,青红色,每500克果数30-56个,鲜出籽率40.3%,干仁含油率61.4%,干籽含油率36-39%。鲜果含油率7.8%,年平均产油量达1033.5 kg/hm2

 

第三章油茶良种繁育技术

油茶传统上多采用实生繁殖方式,但随着良种选育研究工作的不断提高和无性系的广泛应用,很多无性繁殖方式也在油茶生产中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应用,现将几种主要方法介绍如下:

第一节    油茶的实生繁殖技术

油茶传统上是以直播造林为主,目前生产上已基本不采用,但对一些优良家系和优良杂交组合的实生子代,有时也采用种子培育实生苗木造林的方式。实生苗一年生达30cm以上,根系发达,可出圃上山造林。操作时要注意以下技术措施:

1)   种子处理。10月份果实成熟后,及时采收,经脱壳处理后不要曝晒,筛选粒大饱满的种子于阴凉处摊开或拌上潮润的河沙存放,种子含水量低于14%时发芽力会大幅度下降。

2)   苗圃地准备。育苗圃地要选在土壤肥沃、疏松,并且有良好的排水条件的地方。雨水多的地方要在圃地周围和中央开好排水渠道,以农家土杂肥作基肥,做好1~1.2m宽的垄。有条件的适当搭建遮荫棚。

3)   催芽播种。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湿沙催芽处理,当种子部分破胸萌发时要及时播种,按行距10~15cm、株距3~5cm为宜,这样每公顷播种量1500kg,出苗60~90万。

4)   抚育管理。苗木出土后要及时清除杂草,还可定期喷浇稀薄的叶面肥。11月份抽梢太晚时适当喷施0.5%的磷酸二氢钾加快苗木封顶,预防寒害。

 

 

 

 

 

第二节    油茶撕皮嵌接法

该法属枝接法的一种改进,适用于大树换冠。是一种先嫁接活再重断砧的技术,易于操作和恢复树势。在湖南、浙江、广东、福建、贵州等地广泛应用于采穗圃和丰产示范林的建设、种质资源收集和观赏茶花大树的培育等等,表现良好。

1 砧木的接前管理

为了保证嫁接的成活率和接后生长良好,首先根据嫁接的需要进行修剪,剪除病虫枝、枯枝、弱枝、过密枝等;在三月份以前对林地进行挖垦一次,有条件的结合垦复追施一次氮肥,促使砧木生长旺盛。

2 接穗的采运和保存

接穗的好坏是影响嫁接成活率的重要环节之一,穗条应在通过鉴定的优良无性系上采取当年生的粗壮、腋芽饱满无病害的半木质化新梢,随采随接为最好,如果要长途运输,应将采下的穗条整齐地捆扎好,在下端包上浸饱水的脱脂棉,装入纸箱内,以免挤压。在运输过程中要做到保湿,对一时接不完的穗条,可插放在荫凉处的砂床上,注意经常喷水、一般可保存一周左右。

3 嫁接

1)削砧。在砧木的嫁接部位,先用布擦干净灰尘,然后用接刀剖成“门“型,深达本质部,宽与接穗粗细相当,深达木质部,自上向下撕开皮部。

2)削穗:将穗条削成长2.5cm左右,芽两端成马耳形的短穗,去掉1/2或2/3的叶片,然后在接合面(芽的背面)自一端撕去皮部,宽约为接穗粗的1/4左右,因穗条远途运输或存放而撕不开皮部,接合面也可以用嫁接刀削,削的深度一般为枝条粗的l/3左右。

3)嵌穗:将削好的接穗,嵌入撕开皮部的砧木槽内,再把撕开的砧木皮部,复盖在接穗的上面。

4)包扎:嵌穗后,立即用塑料绑带进行包扎,包扎时注意不伤接芽的前提下,尽量包扎紧。

5)加罩:为了保湿,包扎后在接穗部位应加绑一个塑料罩,塑料罩在接芽的方位呈灯笼状,严禁塑料罩贴靠在接稳的叶片上,以免灼伤叶片。绑罩要严密,否则就起不到保湿的作用,影响成活率。

4 接后管理

嫁接后生长的好坏和质量,接后管理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剪砧。剪砧一般可分作两次进行。第一次剪砧在接后40天左右,这时接穗与砧木已愈合,接芽膨大或已开始抽稍时进行,剪口距接穗30cm左右,在剪口下方尽量保留1~2个小枝;第二次剪砧在翌年春,叶芽萌动前进行,一般剪口距接穗枝3~5cm,视砧桩粗细而定,粗砧桩应留长些,细砧桩可以短一些,对砧桩较粗的,直径在3cm以上,在剪口处仍应保留1~2个小枝,以免砧桩向下干枯。

2) 解罩与解绑。在第一次剪砧后10天左右,这时接枝抽生1~4cm,接穗与砧木愈合的很牢,即可解罩。解罩最好选在阴天进行,或在晴天的早晚进行,主要是为了避免刚解罩的嫩芽受到烈日灼伤。剪砧和解绑罩后,接枝生长很快,为了不影响接枝的生长,在9一10月份,将绑带解除,对还没有抽梢的接芽,可在翌年春进行解绑。

3) 除萌与扶绑。剪砧后,砧木上会不断的生长出一些萌芽条,对这些萌条应及时除掉,否则不但影响接枝的生长,同时造成砧木的萌条与接枝混淆一起,影响嫁接树的质量。除萌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一直到两年后砧木不再出现萌芽枝为止。大树砧嫁接,接枝生长很快,徒长严重,形成头重脚轻的现象,易造成风折,对这些徒长枝应及时扶绑在砧桩上,避免风拆。

4) 虫害防治和林地管理。嫁接后,接枝生长幼嫩,很容易受金花虫、金龟子和象甲等危害,应随时注意虫情发生情况,及时进行药物防治。因油茶嫁接林都是优树,结实累累,对养分消耗很大,所以必须加强林地上壤肥水管理,进行垦复、除草和追肥等工作,满足树体养分的需求,否则会造成嫁接林的提早衰败。

第三节    改良拉皮切接

该法是在切接法基础上改进,嫁接后长势很旺,除萌工作量少等优点,但技术难度较高、对砧木要求也较高等,该法主要于江西、广西等地区,技术要点如下:

1砧木选择

选择生长旺盛的幼林、壮龄林中基本不结果或常年结果在0.5kg以下的低产植株,树高、枝少采摘不便的植株。每株砧木选择2-4个分枝角度适当、干直光滑、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主枝。

2穗条采集

穗条应在无性系采穗圃中选择。剪取树冠中上部外围,发育充实、健壮、腋芽饱满的当年生枝。采集穗条以早上为宜,采集后,分无性系放入清水中浸湿,甩干水后,挂上标签装入塑料袋中密封保湿。穗条一般随采随用,若要运输,应放到阴凉的地方,不要挤压穗条,运达目的地要立即摊放在阴湿的地方。若要贮藏,需每天取出透气,放入冷清水中浸泡降温3-5分钟,甩干水后再密封保鲜。

3嫁接时期

以夏季和秋季嫁接为宜,夏接5月下旬至7月上旬,秋接9-10月。

4技术要领

1)断砧:把选好的砧木在离地面40-80厘米处锯断,断砧时注意防止砧木皮层撕裂,每株留2-3个主枝作营养枝和遮荫用,其余全部清除。

2)削砧:用嫁接刀削平锯口,削面里高外低略有斜度。

3)切砧拉皮:按接穗大小和长短,用单面刀片在砧木断口往下平行切两刀,深达木质部,然后将皮挑起拉开。

4)拉切接穗:用单面刀片在穗条叶芽反面从芽基稍下方,平直往下斜拉一切面,长2厘米左右,切面稍见木质部,基部可见髓心,在叶芽正下方斜切一短接口,切成20-30度的斜面,呈马耳形,在芽尖上方平切一刀,即成一芽一叶的接穗.叶片小的留一叶,叶片大的留1/2-1/3,接穗切好后放入清水中待用。

5)插入接穗:接穗长切面朝内,对准形成层,紧靠一边插入拉皮槽内,接穗切面稍高出砧木断口(称露白),然后将砧木挑起的皮覆盖在接穗的短切面上。一个砧木可接1-3个接穗。

6)绑扎:用拉力较强,2-2.5厘米宽的薄膜带自下而上绑扎接口,注意防止接穗移动。

7)保湿遮荫:绑扎接穗后,随即罩上塑料袋密封保湿,用牛皮纸按东西方向扎在塑料袋外层遮荫。

8)接后管理:嫁接后用毒笔在遮荫纸下方绕砧木画一圈,防止蚂蚁侵害。接后30天愈合抽梢,40天左右新梢由红色变绿色时,在傍晚除去保湿袋,但还需遮荫。当新梢长至6厘米时,可解绑。为促进新梢生长,要适量施肥,每株施尿素、氯化钾各100克,防止人畜危害。

第四节    芽苗砧嫁接规模化育苗技术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的“油茶芽苗砧嫁接”方法,采用油茶大粒种子经过砂藏促芽处理、待种子发芽但尚未展叶前的幼芽作砧木,以当年生优树和优良无性系枝条作接穗的一种劈接法。经在湖南、江西和广西等油茶产区广泛应用和不断完善,成为目前油茶无性系小苗规模化繁育嫁接的较好方法之一。操作方法和步骤如下:

1、砧木催芽

1) 砧木种籽的选择与贮藏。油茶果收摘回来后,放在通风处堆放3~4天,使其后熟,然后脱壳,筛选大粒饱满的种子在荫凉处稍风干,用清洁稍干的河沙与种子在室内分层贮藏(砂子与种子体积之比为1.5:1)。

2) 砂床促芽。2月底或3月上旬,把沙藏的种子筛出来,播在砂床上。促芽砂床必须选在排水良好(绝对不能积水)的平坦地面,在地面上先垫一层约10~15cm厚的清洁湿河砂,把种子均匀撒播在上面,种子尽量避免重叠,再盖上10cm厚的湿河砂,用清水喷透砂床,然后盖上薄膜或稻草,砂床要保持湿润,如发现湿度不够,应及时喷水,到5月中旬即可进行嫁接。

2、圃地准备。

1)圃地可以选用土层深厚、肥沃的旱土,也可选用稻田,但必须是排水良好,水源灌溉方便的地方。

2)整床:对选用的圃地,在先年的冬天挖翻,在当年4月底施足基肥将苗床整好,苗床要求宽l一1.2m,床面复盖一层4cm厚的黄心土。

3)架设荫棚。栽植油茶嫁接苗的圃地必须设有荫棚,荫棚高l.5~1.8m,遮荫度在70%一80%。

4)设置薄膜拱罩。在栽植芽砧苗并喷透水后,立即架设竹弓盖薄膜成拱棚,拱棚的四周要封闭严密。

3、嫁接和栽植

1) 嫁接前用品准备。嫁接前首先要准备好包扎用的牙膏皮,牙膏皮先剪成长1.5~2cm,宽0.6一0.8cm的小片,再卷成象筷子粗的简状;在湖南株洲等地采用一种草茎做捆扎材料,这种草茎套可于嫁接成活后自然干缩脱落,不污染圃地;其次准备好嫁接用的单面刀片、毛巾、盆子、木板等用具。

2) 接穗的采运和保存:同前。

3) 嫁接。5月中旬以后,优树当年生的春梢已停止生长,芽砧苗已长好,便可进行嫁接,操作程序如下:

⑴.起砧:在催芽的砂床内,用手轻轻挖起砧苗,再用清水将砧苗上的砂子冲选干净。起砧时要注意不碰掉砧苗上的种子和碰断根部。

⑵.削穗:选用接枝上饱满的腋芽和顶芽,在叶芽两侧的下部0.5cm处下刀,削成两个斜面(成契形)削面长0.8一1.0M,再在芽尖上部0.1~0.2cm处切断,便成一个接穗,接穗上的叶片,可以全部保留,也可以削掉1半,将削好的接穗放在装有清水的盆内。

⑶.削砧:在砧苗籽叶柄上2~3cm处切断,对准中轴切下一刀,约1.0~1.2cm深,砧苗根部保留5cm左右,将多余的部份切除。

⑷.插穗和包扎:把准备好的牙育皮或草茎按粗细相当的卷筒套在削好的芽砧上,将接穗插入砧木的切口内,把牙育皮或草茎套筒提到接口处轻轻捏紧即可,将接好的苗木放在荫凉处以备栽植,并用湿布盖好,避免日光照射。

⑸.栽植:将接好的苗木栽植到苗床内,株行距一般为6×15cm,栽植深度是把苗砧上的种子刚埋入土内为度,然后将土压紧,用喷壶浇透水,然后在竹弓架上盖上薄膜,四周用土压紧密封

4、嫁接后苗圃管理。

1)除萌:栽植后30天左右,接口开始愈合,同时砧木会长出一些萌芽枝,对萌芽枝应及时剪除,否则会影响接苗的生长。

2)除草:在高湿高温的条件下,苗床杂草生长很快,对杂草应及时拔掉,以免影响苗木生长。除草和除萌可以结合进行。

3)喷水与追肥:嫁接苗床,既不能积水也不能缺水,如发现苗床缺水,应及时喷灌,注意油茶苗木只能喷灌不能漫灌,如果漫灌不但苗木生长不好,还会造成苗木成批死亡,在除萌除草时。每揭开一次薄膜时都要喷一次水,喷水量根据苗床湿度而定。当接苗生长到3~5cm时,可以追施沤制过的稀薄人粪水,或迫施0.2%浓度的氮素化肥水,追肥可以结合喷灌进行。

4)揭除薄膜罩和折除荫棚:9月份,苗木根系已较发达,苗木也有一定高度,气温稍低,蒸发减少,这时可将薄膜棚罩两头揭开,过2~3天后再将薄膜全部揭除。到9月中旬后把荫棚拆除,有利培育壮苗。到第二年春,主要加强苗木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

第五节    油茶扦插育苗

油茶扦插于5~6月份进行较为合适,采用当年已木质化的春梢,剪取4~5cm长度,保留一芽一叶,经生长素处理后按10cm×3cm的株行距扦于整好的圃地上,浇足水后盖上农膜,圃地要架设好荫棚,透光度60~85%。

采用NAA100ppm和ABT生根粉处理可提高成活率,以ABT1号成活率较好,平均95%以上,且以50ppm最高到98%,生根速度、生根量、根长和高生长均最为突出;ABT3号也有93.3%。

第六节 油茶采穗圃建设

一、采穗圃的概念、种类

采穗圃是提供大量优良种条的繁殖圃,它同时是优良品种的繁殖基地。它可以为建立无性系种子园提供优良接穗,也可以直接为大规模生产提供良种种条。在当前林业中,它和种子园一起构成良种繁殖的主要形式。

油茶采穗圃可按对建圃无性系遗传改良的水平而分类。如果是选择优树后,为尽快满足生产所需穗条而营建了采穗圃,因为这些表型优良尚未通过遗传鉴定,称为普通采穗圃或优树收集圃。如果通过鉴定,用再选择的优良遗传型或优良的品种而建立的采穗圃,则称为改良采穗圃或高级采穗圃。后者的改良水平及遗传品质高于前者。采穗圃的优点在于:

1)种条产量高,能长期大量地供应建立无性系生产所需种条。

2)由于采取修剪、施肥等措施,使得种条生长健壮、充实、粗细适中,使嫁接成活率或发根率提高。

3)种条的遗传品质保持不变。

4)经营管理方便,病虫害防治容易,操作安全。

5)采穗圃如设置在苗圃附近,劳力安排容易,采条适时,且可避免长途运输和保管,既可提高成活率,又可节省劳力。

二、采穗圃建立的方法

采穗圃应选择在技术力量较强的中心地区,便于采穗,随采随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扦插和嫁接成活率。圃地条件宜选择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交通方便、地势较平坦或低缓山坡,便于排水灌溉、光照条件较好、集中连片、管理方便的地方。

地址选定后,对圃地应精耕细作,因为这关系到苗木的成活和种条的产量。由于采穗圃植株没有庞大的树冠,所以在建园初期,在总体的安排上要比一般造林密些,并间作豆类等绿肥,以抑制杂草生长,提高地力。随着树冠的长大,要采用间伐和修剪,避免过于郁闭,影响枝条发育和生长。油茶的初植密度可以用1100-1800株/ha。

定植时,可按品种或无性系成行或成块排列,同一种材料为一个小区。要详细记录,画好定植图,注明每个品种所在的位置和数量,最好挂上标牌方便采条和识别,免得混淆搞错。

三、采穗圃的管理

采穗圃的管理工作,包括深翻、施肥、中耕、除草、排水、灌溉及病虫害防治等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

(一)促进发育期施肥

由栽植到定干修枝期前,为促进采穗树发育,栽植穴直径至少要40-50cm,深30-40cm,穴底施堆肥1kg。植苗后再按N10g、P6g、K6g的比例施化肥,施用量随地力而异。如定植时扦插苗高30-40cm,嫁接苗高50-60cm,第一年生长量约50-80cm,第二年应按N15、P8、K8的比例施肥,使当年长高100cm。

(二)整形修枝期施肥

在第三年春天,截干前后进行,其目的是补充整形修枝中损失的营养,促进萌芽条发生,扩大树体,提高插穗的发根率。追肥以磷肥为主。春季每株施N20g、P10g、K10g。8月中、下旬-9月上旬,每株施N3-4g、P10g。

(三)采穗期的施肥

此时施肥的目的是补充采条和修枝的营养损失,提高发根率。为了防止土壤肥力减退,适当施用有机肥,特别是堆肥,每株施N、P、K约为20g、10g、10g来补充损失,每1000m2隔年施堆肥1800kg,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追施N7g、P20g。

采穗圃要建立各项技术档案,如采穗圃的基本情况、区划图、品种名称、来源和性状、采取的经营措施,种条品质和产量的变化情况等等。

(四)采穗圃的复壮

采穗母树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产生成熟过程或老化,使得穗条萌发能力减弱,降低穗条产量,所生产穗条质量下降,影响嫁接和扦插成活率,所以,通常要采用一些技术措施诱导老树复壮返幼及阻滞幼龄个体老化的方法。油茶采穗圃最常用的方法是诱导树干基部萌生根萌条。利用壮龄油茶树具有萌生不定芽的能力,通过断杆的方式促使油茶树从树杆基部萌生不定芽,重新形成新的树冠的过程。其它如用篱笆式修剪法、幼砧连续嫁接复壮、用组培法诱导复壮和利用生物活性物质处理复壮等,可根据情况酌情选用。

 

第四章油茶配套栽培与利用技术

第一节    油茶的生长特性

一、生态学特性

油茶广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8个省(区),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家的北部、日本南部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在垂直分布上可从中国东部地区的海拨不到100m到西部云贵高原的海拔2200m以上。庄瑞林等根据我国的地理条件和不同特种的生态适应性将其分为西南高山、华南丘陵、华中和华东丘陵及北部边缘四个大分布区。普通油茶最适生区为湖南、江西省的低山丘陵地区。

油茶树根系发达,是喜酸性的阳性树种,幼苗时稍耐荫,根系直立发达,在pH值4.5~6的酸性红壤上生长良好,寿命长达100年以上。油茶属两性虫媒花,花期10~12月,果实次年10月成熟,经济收益期达40~50年,在立地条件好的百年大树也有挂果累累的。

二、生长发育特性

1.根系生长特性

油茶属直根植物,主根发达,幼年阶段主根生长量一般大于地上部分生长量,成年时正好相反。成年时主根能扎入2~3m深的土层;吸收根主要分布在5~30cm深的土层中,且以树冠投影线附近为密集区,根系生长具明显的趋水趋肥性。

油茶根系每年均发生大量新根,每年早春当土温达到10℃时开始萌动,3月份春梢停止生长之前出现第一个生长高峰,这时的土温17℃左右;其后与新梢生长交替进行,当温度超过37℃时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所以夏季树蔸基部培土或覆草能降低地温,减少地表水份蒸发,利于根系的生长。9月份,果实停止生长至开花之前又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这时的土温是大约27℃、含水量17%左右。12月后逐渐缓慢。

2.新梢生长

油茶的新梢主要是由顶芽和腋芽萌发,有时也从树干上萌生的不定芽抽发。油茶顶端优势明显,顶芽和近顶腋芽萌发率最高,抽发的新梢结实粗壮,花芽分化率和座果率均较高。树干不定芽萌发常见于成年树,有利于补充树体结构和修剪后的树冠复壮成形。

油茶幼树生长旺盛,在油茶主产区立地条件好、水肥充足时一年中可抽发春、夏、秋和晚秋等多次新梢,进入盛果期后一般只抽春梢,生长旺盛的树有时亦抽发数量不多的夏秋梢。

春梢是指地立春至立夏间抽发的新梢,数量多,粗壮充实,节间较短,是当年开花、制造和积累养分的主要来源之一,强壮的春梢还可以成为抽发夏梢的基枝。春梢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于树体的营养状况,同时也会影响到树体生长和来年结果枝的数量和质量,所以培养数量多、质量好的春梢是争取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之一。

夏梢是指立夏到立秋间抽发的新梢,一般6~7月;幼树能抽发较多的夏梢,促进树体扩展。初结果树抽发的夏梢,少数组织发育充实的也可当年分化花芽,成为来年的结果枝。

秋梢是立秋到立冬间抽发的新梢,一般9~10月;以幼树和初结果的或挂果少的成年树抽发较多,但由于组织发育不充实,不能分化花芽,在亚热带北缘的晚秋梢还容易受到冻害。

 

 

3.开花结果习性

在正常栽培情况下,油茶实生树一般3~4年开花结果,而油茶嫁接树则提早2~3a;造林后4~6a开始挂果并有一定产量, 6~8年后逐渐进入盛果期。一般盛果期平均每公顷茶果3000~9000kg。

油茶的芽属于混合芽。花芽分化是从5月份春梢生长停止后、气温大于18℃时开始,当年春梢上饱满芽的花芽原基较多,以气温23-28℃时分化最快,到6月中旬已能从形态上区分出来,7月份时已可通过解剖观察到花器的各个主要部分了,但要到9月份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油茶的挂果能力与结果枝或结果母枝的质量和数量密切相关。所谓结果枝是在当年春季由混合花芽抽发的新梢,该新梢能分化出花芽,并能当年开花挂果。

油茶花期在长江流域主产区是10月下旬到12月上旬,以11月中旬为盛花期,开花时间通常为每天9:00-15:00。

油茶开花座果后,在3月份第一次果实膨大时有一个生理落果高峰,7~8月是油茶果实膨大的重要高峰期,这个时期的果实体积增大占果实总体积的66~75%,也可能存在第二次落果高峰;8~9月份为油脂转化和积累期,油脂积累占果实含油量的60%。油茶“寒露籽”和“霜降籽”类型分别于10月上旬和下旬成熟。

第二节    油茶的栽培技术

油茶适应能力强,但必须要有相应配套的栽培技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否则不但难以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而且树体容易出现早衰退化现象。一些栽培技术上的农谚,如“冬挖金、夏挖银”说明是冬、夏季节垦复有利于油茶生长;“七月干球、八月干油”则说明了水分对油茶果实生长和含油量的重要性。根据油茶的生物学特性,秋花翻供实,一年花果不离枝,俗话说的“抱籽怀胎”,对养分需求量很大的。所以,油茶栽培技术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选择良种壮苗

良种是达到丰产的基本要素之一,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的良种是优良无性系和优良家系,还有少量的杂交子代。其中优良家系和杂交子代是一年生实生苗;优良无性系是芽苗砧嫁接两年生裸根苗。苗木规格达二级苗以上(一年实生苗苗高20cm,二年生嫁接苗高25cm,基径粗0.4cm,根系完整、无病虫害)。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也逐步推开了一年生营养杯嫁接苗造林,有利于提高育苗效果和造林成活率。

好的根系

 

 

2年生嫁接苗(湖南)

 

 

家系营养杯苗(广西)

 

 

1年生营养杯苗(江西)

 

 

不好的根系

 

 

1年生营养杯苗(湖南)

 

二、规划造林

油茶既可房前屋后零星栽植,也可集中建园栽植进行集约化经营。在建园时须进行林地规划,才能达到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油茶的优良特性,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1、林地选择。根据油茶的适生性选择土层深厚,排水良好,pH值为4.5~6.0的阳坡山地建园。

2、整地和密度设计。根据坡地坡度的缓陡进行全垦或整土成梯,然后根据度、土壤肥力、间种和抚育管理水平等情况设计相应密度,定植密度需根据坡度,适宜的行距为2.5~3.0m,株距为2.0~3.0m,也就是每亩为60-110株。

3、挖穴、撩壕。60cm×70cm宽深的壕沟或挖70cm×70cm×70cm长宽深的大穴。

3、施基肥。用腐熟的厩肥、堆肥和饼肥等有机肥作基肥,每穴施2~10kg,与回填表土充分拌匀,然后填满待稍沉降后栽植。

4、定植。油茶栽植在冬季11月下旬到次年春季的3月上旬均可。且以春季定植较好。定植宜选在阴天或晴天傍晚进行,雨天土太湿时不宜。

在事先标好的定植点,定植时最好能在根蔸处加些火土灰、磨细的稻田土或肥沃的培泥土作定植土,将苗木根系自然舒展开,加土分层压实,栽植嫁接苗时可使嫁接口与地面平,浇透水使根系与土壤紧密结合,做到根舒、苗正、土实。


三、油茶幼林管理

幼林期是指从定植后到进入盛果前期的阶段,油茶嫁接苗一般为6~9a。此时期的管理特点是促使树冠迅速扩展,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促进树体养分积累,为进入盛果期打下基础。

1、施肥措施

幼树期以营养生长为主,施肥则主要以氮肥,配合磷钾肥,主攻春、夏、秋三次梢,随树龄大小使施肥量从小到多,逐年提高。

定植当年通常可以不施肥,有条件的可在6~7月树苗恢复后适当浇些稀薄的人粪尿或每株施25~50g的尿素或专用肥。从第二年起,3月份新梢萌动前半月左右施入速效氮肥,11月上旬则以土杂肥或粪肥作为越冬肥,每株5~10kg,随着树体的增长,每年的施肥量逐年递增。

2、抚育管理措施

与一般果园一样,油茶也怕渍水和干旱,所以雨季要注意排水,夏秋干旱时应及时灌水。

夏季旱季来临前中耕除草一次,并将铲下的草皮覆于树蔸周围的地表,给树基培蔸,用以减轻地表高温灼伤和旱害;冬季结合施肥进行有限的垦覆。林地土壤条件较好的要以绿肥或豆科植物为主进行合理间种,实行以耕代抚,还能增加收入。

油茶幼树由于抽梢量大,组织幼嫩,易受冻害,因而在林地规划时要避免在低洼凹地建园,冬天冷气流频繁的地方应适当营造防风林带,平时做好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以加强树势,11月份施足保暖越冬肥,还可根据枝梢生长情况在10~11月份用0.2%的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叶面喷施增加新梢木质化程度,有利越冬。

3、树型培育

油茶定植后,在距接口30~50cm上定干,适当保留主干,第一年在20~30cm处选留3~4个生长强壮,方位合理的侧枝培养为主枝;第二年再在每个主枝上保留2~3个强壮分枝作为副主枝;第3~4年,在继续培养正副主枝的基础上,将其上的强壮春梢培养为侧枝群,并使三者之间比例合理,均匀分布。

油茶在树体内条件适宜时,具有内膛结果习性,但要注意在树冠内多保留枝组以培养树冠紧凑,树形开张的丰产树型。要注意摘心,控制枝梢徒长,并及时剪除扰乱树形的徒长枝,病虫枝,重叠枝和枯枝等。

幼树前3年需摘掉花蕾,不让挂果,维持树体营养生长,加快树冠成形。

、油茶成林管理

良种油茶进入盛果期一般为8~10a,经济收益期限长达30~50a。在盛果期内,每年结大量的果实,需消耗大量的营养成份,所以成林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加强林地土、肥、水管理,恢复树势,防治病虫害。

1、土壤改良

为了促进土壤熟化,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满足树体对养分的大量需求,改善油茶根系环境,扩大根系分布和吸收范围,提高其抗旱、抗冻能力,保持丰产稳产,需隔年对土壤进行深翻改土,一般在3~4月或秋冬11月份结合施肥时进行。在树冠投影外侧深翻30~60cm;为避免过量伤根时也可分年度对角轮换进行,以2~3a完成一周期。深翻时要注意保护粗根。

2、施肥技术

据研究,油茶林每抽发100kg枝叶,需氮素0.9kg,磷素0.22kg,钾素0.28kg;每生产100kg鲜果需氮素11.1kg,磷素0.85kg,钾素3.4kg;每生产100kg茶油(1430kg鲜果)需从土壤中吸收氮素158.7kg,磷素12.0kg,钾素48.6kg。盛果期为了适应树体营养生长和大量结实的需要,施肥要氮磷钾合理配比,一般N:P2 O5K2O=10:6:8。每年每株施速效肥总量1~2KG,有机肥15~20KG。增施有机肥不但能有效改良土壤理化特性,培肥地力,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延长化肥肥效,而且还能提高果实含油量。

在施追肥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年情、土壤条件和树体挂果量适当增施一些适量的叶面喷施,对促花保果,调节树势,改善品质和提高抗逆性大有帮助。叶面施肥多以各种微量元素、磷酸二氢钾、尿素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为主,用量少、作用快,宜于早晨或傍晚进行,着重喷施叶背面效果更好。

3、灌溉技术

油茶大量挂果时也会消耗大量水份,长江流域一般是夏秋干旱,7~9月的降水量大多不足300mm,而此时正是果实膨大和油脂转化时期,欲称“七月干球,八月干油”。漆龙霖等研究认为,当油茶春梢叶片细胞浓度≥19%时,或土壤平均含水量≤18 .2%时、田间持水量≤65%时,油茶已达到生理缺水的临界点,这时合理增加灌水可增产30%以上,如果叶片细胞浓度达到25~28%时,叶片开始凋萎脱落。但在春天雨季时又要注意水涝。

4、修剪技术

油茶修剪多在采果后和春季萌动前进行。油茶成年树多只抽发春梢为主,夏秋梢较少,果梢矛盾不突出。春梢是结果枝的主要来源,要尽量保留,一般只将位置不适当的徒长枝、重叠交叉枝和病虫枝等疏去,尽量保留内膛结果枝。

油茶挂果数年后,一些枝组有衰老的倾向,或因位置过低或过里而变弱,且易于感病,应及时进行回缩修剪或从基部全部剪去,在旁边再另外选择适当部位的强壮枝进行培养补充。保持旺盛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对于过分郁闭的树型,应剪除少量枝径2~4cm左右的直立大枝,开好“天窗”,提高内膛结果能力。通过合理修剪可使产量增长39%以上,枝感病率降低70%。

5、油茶放蜂

油茶林放养蜜蜂技术是由中国林科院林研所等研究成功的新技术,通过多次试验,找到了蜜蜂中毒的原因和解毒的方法,筛选出了“解毒灵”1、2、和6号等多种高效廉价解毒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油茶蜂乐”等蜂王产卵刺激剂。还筛选出了合适油茶林的蜂种,如中国黑蜂、高加索蜂和高意杂交蜂等,只要采取系统的技术措施,不但增加产量35%以上,而且每亩每年可产蜂蜜8~15kg,还可节省大量的越冬喂蜂糖。

地表覆盖

 

 

土壤改良

 

 

幼林施肥

 

 

幼林培蔸

 

 

浅垦抚育种

 

 

撩壕改土

 

 

幼林间种

 

 

幼林间种

 

 

1-2 间种    3-4 土壤改良5-7 培蔸覆盖 8-11 施肥12-14 垦复   15 防治病虫害 

 


幼林垦复

 

 

病虫害控制

 

 

幼林间种

 

 

幼林间种

 

 

幼林间种

 

 

幼林间种

 

 

幼林追肥

 

第三节病虫害防治 

据调查,我国危害油茶的病虫害很多、虫害有10目300多种,病害有50多种,以及少量的寄生植物如桑寄生、槲寄生等。其中危害很大,在生产上造成巨大损失的,在油茶成林上有油茶炭疽病和软腐病,此外在油茶幼苗期有油茶根腐病等。

一、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1.油茶炭疽病

由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引起,其有性世代是子囊菌纲鹿角菌目的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 S),无性世代是半知菌黑盘胞目的茶赤叶枯剌盘孢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

主要在果实、叶、枝和树干上发病。造成果实开裂、果实和叶片大量脱落,枝条枯死,树干溃疡等,会严重影响树体生长和茶果产量,严重时整个植株干枯死亡。发生时,在果实、枝叶上出现红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成淡褐色病斑,病斑中的不规则轮纹,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褐色的小点。

通常发生时间是5~8月高温高湿季节,7~8月是发病高峰期,成林在8~9月会见到大量落果落叶,如果的大树嫁接换冠时也可在树干上见到溃疡病斑。

油茶炭疽病分布广,受害面积大,防治困难,目前尚未有很有效的防治方法。生产上注重抗病性育种,选育的良种要求果实自然感病率3%以下。配合营林措施减少病源,增强树势等综合治理方法。在苗期时春夏季节定期喷施1%的波尔多液预防,发病早期可用50%的多菌灵等内吸性杀菌剂防治,可达到70%的效果。

2.油茶软腐病

由真菌引起,其无性世代为半知菌丛梗孢目、伞座孢属油茶伞座孢菌(Agarocodochium Camellia L),未见有性世代。

油茶软腐病主要在果实、叶、芽和梢上发生,造成大量落叶落果,芽梢枯死。受害油茶往往成片发生,如遇连续阴雨天扩散速度更快。

油茶软腐病的发生与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风雨是病原菌近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通常于3~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在南方对于油茶苗期,则全年都有可能发生,造成苗木落叶后成片死亡。

油茶软腐病是油茶常见病,对油茶成林造成大量落果但不至整株死亡,主要对油茶苗木的危害最大。其防治主要采用营林管理措施,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防治上以预防为主,浙江省油茶常山油茶研究所进行防治研究试验认为1%波尔多液预防效果较好,达到96.7%,多菌灵和托布津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7.6~82.2%。

3.油茶根腐病

病原菌的无性世代为半知菌无孢菌群的罗氏白绢小菌核菌(Sclerotum rolfsil S),有性世代为担子菌纲的罗氏白绢病菌(Pellicularia rolfii W)。

根腐病主要为害油茶一年生苗木,先侵染苗木根颈部,患部组织初期褐色,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菌索),受害苗木根部腐烂叶片凋落最后死亡。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菌苗根周围形成大量白色的丝状膜层,所以也称白绢病或霉根病,后来从白色变成黄褐色,即病原菌的菌核。

油茶根腐病主要发生于4~5月和9~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7~8月是重病株死亡期。病原菌适宜生长于pH值为4左右的土中,特别是对土壤粘重、排水不良的圃地时。于感染部位和根妹土壤越冬,主要从伤口或幼嫩表皮侵染。

油茶根腐病的综合防治,行别是进行苗木培育时,须从圃地选择开始,土壤质地、排水情况、前期作物等。发病后首先尽可能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盖,或50%退菌特、50%多菌灵等浇灌根茎处,防治效果均可达到75%以上。

二、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能造成经济损失的油茶害虫主要有以油茶尺蠖(Biston marginata)和茶毒蛾(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为代表的食叶害虫,包括剌蛾类、蓑蛾类、金龟子类和叶甲类;以茶梢尖蛾(Parametriotes theae)和油茶绵蚧(Metaceronema japonoca)为代表的枝梢害虫,包括油茶蛀梗虫和蚧虫类;以蓝翅天牛(Chreonoma atriarsis)为代表的蛀干害虫;以及种实害虫茶籽象甲(Curcnlio chinensis)等。

油茶害虫的防治多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从加强营林管理,增强树势,破坏和恶化害虫的生存和为害环境;通过修剪清除和减少病虫枝和过弱枝,消灭越冬害虫;采用生物防治,保护天敌。化学防治时须针对不同害虫进行,鳞翅目和鞘翅目食叶害虫可在2~3龄时以90%敌百虫、50%辛硫磷乳油等防治均有很好的效果。对蚜虫和介壳虫等剌吸式害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防治。对茶梢蛾和茶蛀梗虫等钻蛀性害虫,应在成虫盛发期,卵初孵化或幼虫转移蛀梢盛期,以40%氧化乐果乳油等强渗透内吸作用化学农药喷洒效果较好。害虫的适应性会逐渐产生抗药性,所以每一种药都不是绝对的,所以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把害虫控制在所允许的经济域植以内是比较理想的,对于化学防治特别是连续使用多年以后,有必要不断更换和探索新的杀虫剂才能达到杀灭害虫的效果。

第四节油茶低产林改造

油茶低产林是与良种丰产林相对而言,是指其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出来的那些林分。油茶低产林改造是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援助项目“2696工程”的启动下,在全国滚动实施。低产林改造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八大技术措施:

1)   清理林地。将林中的高大林木、杂灌木和有害杂草等清除,有得于油茶林的垦复管理和果实采收。

2)   密度调整。将过密的疏伐、过稀的适当补植,根据不同的坡度使油茶林每公顷保留900~1650株。

3)   整枝修剪。油茶植株进入盛果期后,通过修枝整形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剪去过密的交叉枝、重叠枝、过弱的营养枝、病虫枝等培养良好的树体结构。

4)   垦复深挖。“冬挖金、夏挖银”是群众对油茶垦复的总结。冬天深垦可熟化和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清除杂草和消灭越冬病虫害。夏天正是新梢、果实生长的关键时期,结合除草浅垦培蔸可增强抗旱能力,提高油茶树体的生长势,有利于保花保果。

5)   蓄水保土。针对坡度陡的林地,尽可能整土整梯,或者每隔6~8m按环山水平开挖1~1.5m的竹节沟,防止水土流失,以达到保水、保土和保肥的目的。

6)   合理施肥。以农家土杂肥为主,结合冬垦时进行。有条件的春季适当施一些以N、P为主的复合肥。

7)   病虫防治。油茶成林中为害最为严重的病害是炭疽病和软腐病,不但造成当年损失,还会影响次年产量,衰弱树势,严重时造成整株死亡。油茶病虫害多以综合治理和预防为主,结合树体管理,在4~7月份定期喷洒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可起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8)   劣株改造。这适合于一些立地条件较好的中幼龄林,在调查清楚林分产量结构的情况下将部分不结果或结果不多的植株,采用大树换冠的方法改造成良种株,从而提高林分的整体产量。这方法技术难度要求较高、投资相对较大,要进行必要的论证后再实施。

第五节油茶冻害及其防治措施

油茶二千多年来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可耐-11℃的低温,通常情况下遭受冻害情况不多。但由于实然降温和持续冰冻,也对油茶树体造成一定的伤害。2007年冬,湖南、江西等地罕见的冰冻,使油茶苗木和幼林等出现了一些不同程度的冻害。有必要分析其发现的不同情况而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灾害缺失。

一、油茶冻害的原因

油茶冻害是指油茶在休眠或生长时期,当温度下降到0℃以下,植物体内发生冰冻,致使叶、枝梢、主干、根系等受到伤害或死亡的现象。油茶受冻后,由于细胞内结冰,直接破坏了原生质结构,使细胞死亡或者原生质脱水发生机械挤压及原生质胶体变性凝固,从而造成树脂状物质的淤塞,根的吸收输导,叶子的蒸腾,光合作用以及植株的生长等均遭到破坏,轻则引起减产,树势衰弱,重则引起失收,甚至死亡。

造成油茶冻害的原因有多种,情况也较复杂。气候条件是最大的影响因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低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这种冻害多半有规律性,一般10年一大冻,5年一小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这种规律的出现可能与以22年为双周期,即约11年一轮的小周期和22年一轮的大周期,与太阳黑子低值年的出现有关,因此可以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提前对冻害周期进行预报。二是季节交替时期的剧烈变温,如秋末冬初的寒流造成剧烈降温和冬末春初的回寒。

二、油茶冻害的主要症状

油茶受冻后,因器官或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的受害程度和症状也不一样,因为不同器官进入休眠和解除休眠有早有晚,休眠深度也不同,树体进入休眠的顺序是枝条、主枝、主干、根茎,而解除休眠的顺序正好相反。冻害的主要症状表现为:

1)根系冻害

根系无明显休眠期,比地上树体的其它部分耐寒力差,且生长于地下,冻害不易被发现,但对地上部分的影响非常显著,表现在春季萌芽晚或不整齐,有的受冻害较轻,虽然能发芽抽梢,但生长缓慢,严重时抽出的新梢逐渐凋萎枯干。根系形成层最易受冻,皮层次之,而木质部的抗寒力较强。根系受冻后变褐色,皮层易和木质部分离,甚至脱落。一般粗根较细根耐寒力强,近地面的根系易受冻,疏松土壤比一般土壤发生冻害严重,干燥土壤比潮湿土壤严重。

2)根茎冻害

根茎指树干的基部,是整个植株中最迟停止生长,进入休眠最晚,在春天开始活动和解除休眠又较早的部分。同时近地面的小气候变化剧烈,温差较大,绝对最低温度较气温低。因此,根茎部分更容易受冻害,特别是根部积水多,贪青生长的情况下,根茎冻害更易发生。受冻后根茎皮层先变色逐渐变黑,以后干枯,轻则发生于局部,重则形成黑环,包围干周,全株死亡。新栽的树或幼树因根系小而旺,易受冻害,而大树则相对抗寒。根颈冻害对植株危害很广,常引起树势衰弱或整株死亡。

3)枝干冻害

油茶主干在气温低且变化又剧烈的情况下,皮层组织迅速冷缩,木质部产生应力而将树皮撑开,形成纵向开裂,即“冻裂”现象(又称纵裂、裂干)。树皮常沿裂缝与木质部脱离,严重时还向外翻,裂缝可沿半径方向扩展到树木中心,一般生长过旺的幼树主干易受冻害,冻裂不会直接引起树木的死亡,但由于树皮开裂木质部失去保护,伤口极易引起腐烂病等病虫的发生,严重削弱树木的生长势。

4)枝条冻害

枝条的冻害与其成熟度有关。成熟的枝条在休眠期以形成层最抗寒,皮层次之,而木质部、髓部最不抗寒。所以冻害发生后,髓部、木质部先变色,严重时韧皮部才受伤,如果形成层变色则表明枝条失去了恢复能力。在生长期则相反,形成层抗寒力最差。幼树在秋季水多时徒长,枝条不充实,易受冻害。另外,由于枝杈或主枝基角部分进入休眠期较晚,输导组织发育不好,易受冻害。冻害的表现是受冻枝杈皮层下陷或开裂,内部变褐组织坏死,严重时组织基部的皮层和形成层全部冻死,受害枝枯萎,有的树皮成块冻坏,有的顺着主干垂直冻裂形成劈枝,主枝与树干的夹角越小则冻害越严重。

5)叶芽、幼果冻害

叶芽受冻后,生长点先变褐,叶原始体逐渐变褐,初期只见到芽鳞松散,后期芽不萌发膨大,干缩枯死易脱落,有的外表不易看出,但剖视其内部可见芽髓已变褐,严重时可枯死。幼果受冻害轻时,发育变得迟缓、畸形,或长时间停留某一发育阶段,局部变褐,并引起大量落果。

三、油茶冻害的防御措施

1、选用耐冻当地品种

培育和选用抗寒耐冻乡土良种,是防御油茶冻害的根本保证。严格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科学体制,合理规划品系布局,因地制宜地种植抗寒力强的品系。在南方品种北移要特别注意科学试验和选择小气候条件,同时注意栽植防护林和设置风障,改善小气候条件,预防和减轻冻害。

2、选择合适立地

尽量选择适宜小气候地形建园,避免选择冻害经常发生的地区,山地种植应尽量在南坡、西南坡建园,避免在北坡、东北坡建园,不要在封闭的、冷空气易积聚的山窝或洼地建园。应选东南方向开口、冷空气难进易出的地形建园,或利用逆温层安全地带建园。同时充分利用江河、湖泊、水库等水系对降温、升温的缓冲作用,从而达到减轻冻害的目的。

3、冻前灌水

在冰冻前及时对土壤水分不足的油茶园灌水(喷灌、沟灌、穴灌),一方面增加土壤温度,增大土壤热容量和导热率,使夜间土温下降缓和,稳定地温;另一方面,灌溉后可使油茶园上空气中水气含量增加,当夜间降温时,空气中水气凝结于植物体上,放出凝结潜热,抵销植物体的热损失,从而缓和植物体温的下降,减少辐射冷却,保持油茶生长环境相对稳定,使霜冻寒流到来时温度下降幅度缩小,解冻前缓慢升温。灌水宜在冻害前5~7天的晴天中午气温较高时进行,水最好利用地下水(如井水),灌水量以灌透为原则,通常灌透土壤层30~40cm以内,灌后即排,但勿积水,并要适时中耕,以防灌后结冻。小面积有条件时还可采用喷水法,在霜冻出现前夕,早晨5:00~6:30时利用喷灌设备对油茶树体不断喷水,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低温冻害来临之前,可结合喷水给树喷10%~15%的盐水。这样既可增加树体细胞浓度,降低冰点,又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遇冷凝结放出潜热,可减轻树体冻害。

4、覆盖保温

“地面盖层草,防冻保水抑杂草”,强调了覆盖对抵御寒冷冻害的重要性。因此,在寒潮来临前或入冬以后,可在油茶园行间覆盖稻草、杂草、薄膜、遮阳网等物进行蓬面覆盖或地表覆盖,这样既可抵挡风霜直接侵袭,又可防止夜间地面辐射,促进茶园地温上升,保护树体温度。油茶成林树冠大,株间间距小,可采用遮阳率75%以上的宽幅遮阳网整行覆盖,覆盖时先在树冠表面稀薄撒上一层稻草或杂草,再盖上遮阳网固牢即可;幼龄林树冠小,宜用稻草或其他覆盖物进行单株覆盖,忌用塑料薄膜。铺草以不露地面为宜,厚度10cm左右,同时压土防风。油茶园蓬面覆盖在寒潮过后应及时揭去覆盖物,另外在雨、雪天也应及时揭去,防止覆盖物压损枝干或造成炭疽病为害。另外,也可将粉碎的作物秸秆撒入行间,或撒施暖性农家肥(如土杂肥、厩肥等),达到保暖、保墒之目的。

5、培土壅根

冬季培土能提高土温,增加肥力,从而达到保护根系和根颈的目的。培土应尽量掌握在旬平均温度低于12℃,油茶进入相对休眠期及时进行,当年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较为适宜。培土时如果油茶树枝和根颈部位留有积雪要首先清除,然后从油茶根颈部培起直径80至100厘米,高40至50厘米的土堆,最好能培沙土、加塘泥或草皮。培土时一要从园外挑土,不要刨树冠下的土层,以免暴露根系加重冻害;二要用松散的较湿润的细土,不可用较大的土块,以免主干及侧枝四周留下空隙引起漏风受冻。次年2月中下旬霜冻过后应及时扒开培土,以防根颈霉烂,第一次扒土一半,第二次全部扒除。结合培土,可在油茶行间施用腐熟的猪牛栏粪、堆肥、人畜粪等有机肥料,既能提高土温,保护根部,又能促进根系生长。

6、树干刷白

树干刷白主要是利用刷白剂的隔热作用和光的反射作用,减少树体对太阳能的吸收,缩小树体昼夜温差,保持树干温度和水分,避免树干冻伤,同时还有防寒、防病虫、防晒、防止树皮被动物咬伤等作用。刷白高度至油茶第一主枝下面为宜。灰浆常用的配制方法:用3kg石灰、1kg硫磺粉、1kg食盐、0.2kg食用油、0.1kg面粉、15kg水倒入塑料桶搅匀即可。刷涂树干时要边搅动边刷灰。可于果实采收完半个月后或春季昆虫繁殖蔓延以前刷涂。

7、包裹树干

当气温急骤下降时,包裹树干能有效提高树体的抗寒力。目前最常用的是用草绳道道紧接的卷干或用稻草包裹主干和部分主枝来防寒。其它如干芦苇、草袋、麻袋、泡沫塑料等材料也可以使用。包草时草梢向上,开始半截平铺于地,从干基折草向上,连续包裹,每隔10至15厘米横捆一道,逐层向上至分枝点,必要时可再包部分主枝,若再套上方便塑料袋,则能更好地起到保护作用。此法防寒,应于晚霜后拆除,不宜拖延。包裹时要特别注意树干离地面以上15cm处及树干背阴面,因这两个部位容易冻伤。

8、熏烟

熏烟是对付油茶冻害常用的办法,因为柴草或化学发烟剂燃烧时不但放出热量,使气温升高,而且在田间形成的烟幕还可吸收太阳的辐射热,减少地面的热辐射,防止土壤和植株大量失热。此外,水汽在烟尘上面凝结时也可释放大量的热,使气温提高。该法宜在冬季最寒冷的夜间采用。当气温降至油茶受冻临界温度时开始薰烟,直至气温回升到受冻临界温度以上时熄火。预防效果取决于烟雾的停留时间、烟雾浓度、烟粒大小,烟雾停留的时间越长,烟雾越浓,烟粒越大,效果就越好。发烟物一般用烟雾较大、略潮湿一点的柴草为原料,也可就地取材,选用秸杆、残枝落叶、树皮、锯末、杂草、稻草、秸秆、麦糠、废棉絮、废麻袋、废机油、废柴油等。对燃料不足的地区可以用CHN化学发烟剂替代。熏烟的时间要掌握好,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一般以叶面温度降到比霜冻指标高1℃时为宜。选择在晴天无风,于零时到日出(凌晨2-3时)进行熏烟,注意控制火势,以暗火浓烟为宜,使烟雾一直保持到清晨,待温度回升到0℃以上并稳定上升时停止。

9、树冠喷抑保温剂

喷抑保温剂均可使叶片表面形成一层分子膜,抑制叶片水份蒸发,减少叶片细胞失水,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减轻冻害之目的。使用时间为12月上、中旬,抑蒸保温剂可选用武汉农药二厂生产的6501,或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研制的长风3号,或中国气象所生产的醇型抑蒸剂,或长沙石油厂生产的石油抑蒸剂。喷施浓度为2%~3%,20天左右再补喷1次。

10、化学调控

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它化学试剂如细胞分裂素、脱落酸、PP333、2,4-D、抗坏血酸、油菜素内酯等可诱导植物抗冷性的提高,脱落酸、生长延缓剂Amo-1618与B9等可以用来提高植物的抗冻性。

四、油茶冻害的补救措施

1、及时摇雪

当降雪量较大时,要及时摇雪,以免因积雪过多,压劈压断树枝,同时防止在化雪时枝叶结冰,加重树体受害程度。摇雪时,适宜选择中午前后温度回升时进行,尽量用手或绳或带钩的木棍轻轻地摇、拉树干,摇雪时要轻钩轻放,先轻后重,不可用木棍等物使劲敲打,以免造成枝叶创伤。及时把冰雪清理出树蔸周围或油茶园内。对被积雪撕裂的大枝,应疏剪部分枝叶后并及时将撕裂的枝桠回复原来的部位,使裂口部位的皮层紧密吻合,在裂口上均匀涂上接蜡,用尼龙薄膜包扎,再用细棕绳捆绑,并高设立支柱固定或用绳吊枝固定,松绑要在愈合牢固后进行,要尽量保留和挽救伤枝;对确认已经枯死且难以复位的枝条应尽早锯除,锯口应削平后涂刷杀菌剂保护。

2、合理修剪

油茶受冻后不宜立即作大幅度修剪,以免加重冻害程度。对枝梢完好,但叶片受冻枯萎挂而不落的叶片或确认已枯死的叶片,可趁早摘除,以减少水份和养份的损失,以免扩大受冻部分,防止枝梢枯死。

第二年春天萌芽后,根据受冻情况坚持“小伤摘叶,中伤剪枝”和“轻伤轻剪,重伤重截,剪枯留绿”的原则,剪去受冻的小枝梢,尽量保留带有绿叶的绿枝,少留花芽,减少负载量,使之生出新枝,尽快恢复和扩大树冠。为分辨冻伤嫩枝,可从树冠四周剪5-10条25cm长的新树枝放进装入5cm水的玻璃瓶内,没有冻伤的新树枝能吸收水分,冻伤的不能。修剪时选择晴朗天气,一般短截应剪到健康部位以下2cm左右。重截或回缩到主枝、副主枝时应依据树冠基本分枝状况,选留合理适当的壮芽,在芽上2cm处锯断,重新培养主枝、副主枝。若主干及主枝皮层开裂,整个树冠冻死时,可在嫁接口上适当位置锯断主干,重新萌发新枝,形成主干。锯口要平,用75%酒精消毒,再用1:1:10的波尔多浆或3-5波美度石硫合剂等保护剂涂上。冻树修剪后,新芽萌发杂乱繁多,应及时定干疏芽,尽早恢复树冠。

3、松土施肥

春季解冻后应立即在树冠下松土,保持树干湿度,提高地温,改善土壤透气性,引根深扎。同时,结合松土灌水可提早施春肥。第一次以速效氮肥为主,最好使用尿素加稀薄粪水淋施;第二次春肥可加适量过钙,可用0.3%-0.5%尿素加1%-2%过钙浸出液及4%草木灰浸出液进行根外追肥,适当提前施稳果肥,增施磷钾肥。冻伤的根系,吸收微量元素能力差,容易出现缺锌、锰、硼等症状,可根据叶面判断,对所缺元素结合叶面施肥进行补充。施肥时要注意以水带肥,并以速效氮肥为主,薄肥勤施,先薄后浓,切忌施肥过浓。

4、叶面喷肥

油茶冻后树势较弱,对于受害较轻的油茶树往往冻后大量落叶或发生卷叶现象,为了保住叶片同时刺激油茶根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尽快恢复树势,促进芽叶萌发,在气温回升后或春芽鳞叶至1叶展开时可使用0.3%磷酸二氢钾液或0.3~0.5%的尿素溶液进行叶面喷施2~3次。

5、保树保果

由于油茶受害时大都已经开花完成,因此幼果成为受害对象。为了保证树体成活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座果率,有必要调节树体营养分配,合理载荷。对冻后的树体生长失去平衡造成枝梢徒长或树体结实较多的,应疏除部分枝条和果实,增加营养物质的积累,促进枝芽成熟,增强树体的总体长势,在稳果后再疏果,对受冻而无法发育的幼果要尽早摘除。

6、加强病虫害防治

油茶受冻后树势衰弱,伤口增多,容易发生多种病虫害,如枝干腐烂病、裂皮、细菌性穿孔病等。特别是冻后最易发生树脂病(流胶病),可在5月中旬和9月中旬刮去病皮,再用浓碱水(碱:水=1:4),涂洗2-3次,效果较好。在早春时要及时喷洒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以消灭病菌,消灭病菌,萌芽后喷施代森锌等保护性的药剂。对于病情较轻或个别部位发病时,刮治的病斑应呈菱形,边缘整齐,不留毛茬,比原病斑宽1cm,深达木质部,然后抹腐必清或菌毒清30-50倍液,半个月后再抹1次,同时根据病虫发生情况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另外,油茶冻后的清园工作也十分重要,要及时清除枯枝、冻伤枝、病虫枝、折断枝等,并集中在园外进行烧毁,防治病虫,以保持树体健壮。

第六节采收、加工和综合利用

一、油茶籽的采收和粗加工

油茶一般10月逐渐成熟,寒露籽类于上旬寒露节、霜降籽类于下旬霜降节前后进行收摘。茶籽收摘主要有摘果和收籽两种方式,摘果是果实成熟时直接从树上采摘鲜果,然后集中处理出籽,是目前普遍采用的采收方式。而收籽则是让果实完全成熟后,种子与果壳分离、从树上掉下来后再捡收,此法适用于坡度较陡、采摘运输不方便的种植区,但由于成熟期不一致,采收时间长,而且遇雨天种子易霉烂变质,影响质量。

油茶采摘后拌上少量石灰,在土坪上堆沤3~5d,完成油脂后熟过程,再摊晒脱籽。晾干作种或再暴晒干燥后用于榨油。

二、茶油精炼和深加工

茶籽通过压榨后取得的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长期食用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是值得推广的木本食用油料。茶油在工业上可制取油酸及其酯类,可通过氢化制取硬化油生产肥皂和凡士林等,也可经极度氢化后水解制硬脂酸和甘油等工业原材料。茶油本身也是医药上的原料,用于制作注射用的针剂和调制各种药膏、药丸等。民间用茶油治疗烫伤和烧伤以及体癣、慢性湿疹等皮肤病。茶油还能润泽肌肤,用来擦头发,可使头发乌黑柔软。近年,通过利用高亚油酸茶油能滋养皮肤、吸收对人体最有害的290~320urn的短波紫外线(UVB)的功能,通过精炼制作的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通过精炼加工成高级保健食用油等,效益可成倍增加。

三、茶枯的综合利用

茶枯是油茶籽经压榨出油后的固体残渣。内含有大量的多糖、蛋白质和皂素茶枯的深加工是油茶综合利用中开展最早和最深入的项目。

1、提取残油

茶枯中的残油含量因加工的方法和操作,工艺的水平而有很大差异,就目前最广泛的机械压榨方法而言,残油量一般在5%~9%,有的甚至高达10%以上。这些残油绝大部分随茶枯而浪费了。通过研究采用的溶剂浸提法提残油,提取率5%~6%。而且,提取残油也是茶枯进行深加工如提取皂素加工的必要环节。

2、提取皂素

油茶皂素即茶皂角甙,是一种很好的表面活性剂和发泡剂,有较强的去污能力,广泛用于化工、食品和医药等行业,生产洗发膏、洗涤剂、食品添加剂、净化剂和灭火器中的起泡剂等。油茶种籽中的皂素含量随果实成熟而逐渐降低,到采收时含量在20%~25%。当前皂素提取法有水萃取法和溶剂萃取法,并以采用甲醇、乙醇和异丙醇为溶剂的萃取法最为常用。采用有机溶剂可将茶枯中残油的85%左右提取出来,经三次浸提,茶皂素得率可达8.57~9.17%,提取率75%以上,这样萃取得的为粗皂素浆,可直接使用或进一步通过加热沉淀结晶等方法进行精制提纯,制成各种成品型皂素,而且经脱脂和提取茶皂素的茶枯饼残渣中糖类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增加23.2~28.3%,是很好的饲料。一般可从茶枯中提取9%左右的工业用皂素。

3、作饲料

茶枯中蛋白质和糖类总含量为40%~50%,是很好的植物蛋白饲料,但由于茶枯中含有20%的皂素,皂素味苦而辛辣,且具有溶血性和鱼毒性,虽然可用于作虾、蟹等专业养殖场的清场或有害鱼类的毒药剂,但不能直接作为饲料使用,必须脱除皂甙去毒。脱毒后的茶枯可掺拌或直接用来饲喂家畜或用于各类水产养殖。

4、制作抛光粉

抛光粉是用于车床上制作打磨各种部件时用的润滑剂。茶枯具有特殊的物理颗粒结构,研究证明:用提取残油后的茶枯饼粕经粉碎加工成 200目的粉状颗粒,可以作为高级车床的抛光粉,价格和效果均优于现有的同类抛光粉。目前,国内外需求量日益上升。

5、其它用途

茶枯中的氮、磷、钾含量分别为N1.99%,P0.54%,K2.33%,可作有机肥使用。广西植物所试验证明每株油茶树穴施1.5kg茶枯,当年新梢增长度比对照长28%~23%。茶枯还可作农药,既可杀虫防病,又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群众还直接用来作洗涤剂,生产灭火器的起泡剂,制作人造液体燃料或医治支气管炎和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药剂配方等。

四、茶壳的综合利用

茶壳也就是油茶果的果皮,一般占整个茶果鲜重的50%~60%。每生产100kg茶油的茶壳,可提炼栲胶36kg,糠醛32kg,活性炭60kg,碳酸钾60kg,并能衍生出冰醋酸6.4kg,醋酸钠25.6kg。同时每生产100kg茶油的茶枯,可提取皂素90kg,粗茶油20kg,优质饲料200kg。中南林学院姚天保等(1986)利用油茶壳经炭化、活化后再加入适当的化学药剂处理,生产高效除臭剂。

1、制糠醛和木糖醇

糠醛是无色透明的油状化工产品,广泛用于橡胶、合成树脂、涂料、医药、农药和铸造工业,是一种很重要的化工原料。茶壳制糠醛是通过对多缩戊糠的水解得到,其理论含量为18.16%~19.37%,接近或超过现今用于制糠醛的主要原材料玉米芯(9.00%),棉子壳(7.50%)和稻谷壳(12.00%)等。多缩戊糖的水解也能生成木糖,经加氢而成为木糖醇。木糖醇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甜味物质,易被人体吸收,代谢完全,不刺激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甜味剂,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广泛用于国防、皮革、塑料、油漆、涂料等方面。茶壳生产木糖醇的得率为12%~18%。

在水解多缩戊糖生产糠醛或本糖醇过程中,还可以生产工业用葡萄糖,乙醇,乙酸丙酸,甲酸和醋酸钠等副产品,一般每生产1t糠醛成品可收回1.2~1.3吨结晶醋酸钠。

2、制拷胶

茶壳中含有9.23%的鞣质,可用水浸提法提取拷胶。拷胶是制革工业的主要原料,还可作为矿产工业上使用的浮选剂。提取拷胶后的残渣可用制糠醛或作肥料。

3、制活性碳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吸附剂,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环保冶金和炼油等行业的脱色、除臭、除杂分离等。茶壳中含有大量的木质素,且具特有物理结构,是生产活性碳的良好的材料。茶壳经热解(炭化、活化)可生成具有较大活性和吸附能力的活性炭,其综合性能良好,各项质量指标如活性、得率、原料消耗及生产成本等均接近或优于其它果壳或木质素材料。江西省玉山活性炭厂利用茶壳为原材料生产的G~A糖炭,1985年获部优产品称号。茶壳生产活性炭主要有气体活化法和氧化锌活化法,以氧化锌活化法较常用,且效果较好,成品得率为10%~15%。

4、作培养基

茶壳中含有多种化学成份,作栽培香菇、平菇和凤尾菇等食用菌的培养基,所生产的食用菌,其外部形态和营养成份接近或优于棉子壳、稻草和木屑等培养材料。油茶壳屑来栽培香菇以含量40~50%为宜,产量略高于使用纯壳斗科木屑,氨基酸含量则提高50%。用每t培养料降低成本16.7~20.8%,可产鲜菇900kg(干菇90kg),价值2700元,同时每吨油茶壳还可节省1m3木材。